看着电视上、报纸上、广播里、手机上的天气预报,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天气预报究竟是如何出炉的?蝴蝶效应是否真的存在?气象预报员是如何推演天气变化的?
工作内容精确到每小时,每天要看数百幅天气图,3名预报员分头推演天气,还有峰值运算能力达9.3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进行数据计算,最终会商形成当天的天气预报,再分送到省气象台,中央气象台,传播给千家万户。昨天,记者来到市气象台气象预报中心,目睹了天气预报出炉的过程。
工作表精确到每小时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市气象台预报中心,这个近百平方米的房间里,分布着30余台仪器设备,青岛地区的气温、风向、风力、湿度等气象状况实时显示在大屏幕上。“我们预报中心一共有两名首席预报员,4名领班预报员,6名值班预报员。一般情况下,每天3个岗位各有1名预报员值班,工作从早晨7点半开始交接班,除首席外,领班预报员和值班预报员要干到第二天早晨交接班。”预报科科长毕玮告诉记者,遇有灾害性天气或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时,大部分预报员都要到岗参与预报会商,确保预报结论的准确性。
在领班预报员的值班流程上,记者看到预报员的工作非常细致:早晨8点参加中央气象台的全国天气会商;9点制作青岛会商通报,10点前编写新城市预报发送给省气象台;12点到下午2点,制作青岛未来7天天气预报,制作下午青岛全市会商PPT文件;下午2点15分组织会商并发言;下午2点50分参加全省天气会商;下午3点半前,电视天气预报审稿;下午4点前,大城市6小时精细化预报、专业气象预报。次日凌晨4点半前,制作青岛市区新城市预报发送给省气象台,凌晨5点15分前,天气会商,6点前制作青岛全市新城市预报发送给省气象台……每一名气象预报员的职责分工明确,精确到了每小时。
每天看数百张天气图
“我现在正在看的是高空图,高空图是天气图的一种,是计算机根据探空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运算出来的。”毕玮告诉记者,类似的天气图有很多种,这些天气图还会定时更新,由机房内的计算机负责接收和计算。“我们机房里的电脑可不是普通的电脑,峰值运算能力达9.3万亿次,这可是能排进世界前500名的超级计算机。除了国内的数值预报图,我们还要看欧洲、美国、德国、日本等外国的数值预报图,这些气象资料也都是我们参考的重要数据。”
“每名预报员每天大概要看数百幅天气图,有高低空的,有云量变化的,有雷达反射的,有温湿度变化的。”毕玮告诉记者,预报员要根据各种天气图反映出来的变化,推测第二天的天气变化,进行预报。
3人会商决定预报内容
“平时,天气预报的最终结果其实是3名预报员一起 ‘PK’出来的。”毕玮告诉记者,每名预报员根据基本的天气原理,结合天气图和数值预报,进行分析推算,分别拿出各自的预报结果,然后进行会商,最终出台第二天的气象预报结论。“会商的过程是3名预报员拿出各自的理由进行相互论证,最终统一意见,形成最终预报。”
“虽然气象预报是有公式可用的,但并不是1+1=2的简单数学题,其中包含着复杂的天气变化机理。预报结果的推演中个人的预报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预报员会有首席、领班和值班预报员之分,首席预报员往往意味着更丰富的经验和更权威的分析。”毕玮告诉记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第二天预计会出现降雨,降雨会出现在哪个区域?降雨量会有多大?降雨云系会向哪个方向移动,减弱还是增强?这些不仅要靠科学的公式,还要结合经验来判断。“计算机会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和概率,但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准确,预报员还需要结合经验进行主观判断才能决定天气预报的内容。”
一天要做5次预报
“我们一天要做很多份预报,其中有5次城市预报,是大家能从中央气象台看到的。凌晨4点半一次,早晨6点一次,上午10点一次,下午2点一次,下午4点一次。”毕玮告诉记者,这些预报都会在网站上更新,一部分也会出现在电视、广播和报纸上。早晨6点的预报会在电视台早晨6点58分和7点58分的新闻节目中出现。“中央电视台播报的青岛市的天气预报就是由市气象台制作发布的。”
“每次预报都是对上一次预报结果的修正,也是对天气变化的最新体现。”毕玮说,一旦遇到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那就不光是预报的问题了,还有服务要跟上。所有值班人员都要24小时在岗,而且台长和副台长等各级领导也会到业务一线值守指挥,还要随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及时作出应对。
【讲述】
强对流天气预报难度大
下午3点,记者注意到青岛市区的气温显示为15.9℃,但10分钟后气温已经降到了12.2℃。“这是风向变化的原因,北风转南风了,南风一来,市区和沿海一带的气温就很快降下来了。”值班的首席预报员江敦双笑着说,“青岛的地理位置很特殊,一是沿海,受海洋的影响特别大,二是介于南北方气候变化的交界区域,既不会像北方那样一味的冷,也不会像南方那样温暖,而是冷暖交替的过程特别快。这也是气象预报中经常会出现的难题。”
“当天气预报出现偏差时,有市民会打电话到台里询问情况,我们也会向市民耐心解释,同时我们也会针对预报不准的情况进行总结。”毕玮告诉记者,强对流天气和弱降水天气是最难预报的情况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个预报难题。“比如去年黄岛区的大暴雨,属于典型的强对流天气,降雨云团并不是移动过来的,而是在当地快速形成的,时间非常短暂,形成强降水,这是无法提前预报的,只能在一小时到两小时前进行临近预报。”毕玮告诉记者,还有一种情况,是阵性弱降水。“这种降水区域性特别明显,比如说,市区东部出现了降水,但西部却是晴天,我们只能报局部阵雨,这时可能就会有一部分市民觉得是我们预报错了,但实际上雨确实下了。”
“像气温、风力、风向这种预报准确率还是很高的,但像强对流和弱降水天气就不一定能达到这种精准预报了。”毕玮告诉记者。
【支招】
这样看云图识天气
现在,在中央气象台的网站上,市民可以随时看到风云二号卫星拍摄的各种云图,那么怎么通过这些云图判断降雨呢?昨天,记者就此请教了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江敦双。“云图太多,我可以教给市民看3种云图,简单地识别降雨过程。”江敦双告诉记者,一个简单的看图常识是,有雨必定有云,但有云不一定有雨。
江敦双介绍说,市民打开中央气象台的网站后,在天气实况里可以看到气象云图,里面有9个云图,市民可以看其中的卫星云图、大陆水汽云图、大陆区域红外云图。“在卫星云图中,市民可以看到云层的变化,云层越厚的地方越容易发生降水,没有云层的地方意味着晴。”江敦双介绍说,大陆水汽云图上有明显的蓝白点,蓝色越深的点意味着降雨中心地带降水量大,蓝色浅的地方则是降水的边缘,这样市民可以轻易分辨出青岛有没有降水,降水在全国范围内是一个什么量级。“红外云图是云层反射太阳光形成的图,越亮的地方意味着发生降水的可能性越大,越黑的地方意味着降雨的可能性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