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母亲怀孕那刻起,全家人都做好了准备来迎接这个将要到来的“天使”,孩子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可是却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拒绝交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又或者患有耳疾,生活在一片静默中。近日,记者探访了青岛市以琳自闭症研究中心、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幸福之家”融合教育中心,了解了我市残疾儿童康复情况。
补助减轻了家庭负担
在以琳自闭症研究中心内,自闭症儿童正在父母的陪同下做着康复训练,“跟我这样做,一二三四五。”举胳膊、下蹲、拍手……在老师的指引下,孩子们做起了康复动作。刘先生是来陪孩子做康复训练的家长之一,他告诉记者,孩子在两岁半时查出患有自闭症,从那之后他便辞职在家,一心陪孩子做康复训练。“孩子的康复费和餐费一个月需要4000元左右,但是我们家有每个月1500元的补助,能减轻一些经济压力。”刘先生表示。
打开一扇平等的门
在青岛市“幸福之家”融合教育中心的教室内,自闭症儿童和普通儿童正两两一组,手拉着手做着游戏。“好朋友抱一抱。”随着老师的话语,穿着大嘴猴衣服的卓卓主动抱住了他的好朋友彦彦,对于患有自闭症的卓卓来说,用拥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个巨大的进步。记者了解到,3岁的卓卓来到“幸福之家”已经三四个月了,“刚来的时候他不说话,还总是容易走神。”卓卓的老师任璇告诉记者,在彦彦的帮助下卓卓开朗了许多。
“自闭症儿童首先是孩子,其次才是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这是“幸福之家”院长刘树芹坚定办“融合教育”的原因,刘树芹认为,自闭症孩子应该生活在一个正常的环境里,要让自闭症孩子和普通孩子交朋友,普通孩子通过帮助自闭症孩子会变得更有责任心、有集体荣誉感,而自闭症孩子也能通过观察、模仿学会与外界相处。事实证明,刘树芹的“融合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幸福之家”融合康复的教育下,入学早的20余名特殊儿童已经康复并顺利踏入普通小学就读。
电子耳蜗开启“新声”
左右耳都挂着“月牙”,还有一片不大的金属片贴在脑后,在青岛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语训部一间教室内,记者看见了这样一群戴着“月亮”的孩子。语训部负责人李爱群告诉记者,这间教室内的孩子大多是电子耳蜗的受助儿童或佩戴助听器的儿童。
看到记者走进教室,一名叫鑫鑫的小朋友主动表演起了节目,唱过一首儿歌后,鑫鑫又背起了唐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清脆的童声、完整的语句无一不说明着鑫鑫已经开启了“新声”。2012年年底,鑫鑫安装了电子耳蜗,经过两年的训练,5岁的鑫鑫已经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与人沟通交流了。李爱群说,4年来,先后已经有16名电子耳蜗受助儿童在经过免费康复培训后进入普通小学就读,比率在95%以上。
链接 自闭症儿童补助范围扩大至15岁
据为满足全市自闭症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需求,规范我市残疾儿童康复机构,2010年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制定出台了 《青岛市残疾人康复医疗救助定点机构的标准》,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全市16家自闭症康复机构进行了检查验收,并进行挂牌,规范了我市自闭症康复训练机构,提高了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水平。
从今年开始,我市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补助范围已经由原来的0-9岁扩大到了现在的0-15岁,凡是本市符合年龄的自闭症儿童每月最少可享1500元的补助,家庭困难的自闭症儿童每月可享3000元补助,只要在市残联定点机构训练的自闭症儿童,都能按家庭情况每月报销一定费用。(记者于顺王建亮实习生李媛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