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两家工厂建厂资料
“你看看这些资料多详细,保存得这么好,太难得了。 ”昨天上午,在刘吉林经营的小商店里,他小心翼翼地拿出这三本档案。记者看到,三本档案的外面都用硬皮纸壳包裹,有两本印有国棉七厂和技术档案的文字,引人注目的是上面贴的标签,分别写有“昭和13年-18年”(1938年-1943年)、“昭和13年8月”及“民国35年1月”(1946年)的字样。
记者小心地打开这些资料,发现这三本都是经过分类的,分别是平面图、土地申请和建筑关系,三本资料相互联系、层层递进。
总共一百多份资料,绝大部分使用了很厚的纸张,虽然已经过去70年,依旧非常挺刮。上面的内容基本上是当时日本建立国棉七厂(日本称富士纱厂)和国棉八厂(日本称同兴纱厂)的平面图,其中涉及到立面、刨面、地基、位置等等,甚至于建立这个厂房计划需要多少建筑材料都标注得非常详细。一些纸张较薄的文件也保存得相当完好,这一类的档案主要包括当年日本人征地的相关材料以及合同,并有当时民国政府出具的建筑许可证。
更为珍贵的是,在这套档案中,还有一份绘制于昭和13年(1938)的沧口老地图,上面详细地标注了老沧口区的交通、河流等。
重要史料可做法律依据
刘吉林说,最为珍贵的并不是那些平面图,而是当年日本征地和建厂时的合同,因为这些合同上面全部有当年日本驻青岛总领事喜多长雄和高濑真一的亲笔签名和印章。
我市城市历史研究学者李明告诉记者,这些协议可以说是一份份官方性质的国家行为合同,而整个的档案是青岛这座城市工业发展的一份非常重要和珍贵的资料,是一座城市成长的见证,同时也能证明当年日本在青岛进行的工业垄断和经济掠夺。
记者注意到,这些资料上最晚的标注时间是1989年1月7日,为国棉八厂一位叫徐立的人所标注。另一份则是1984年11月,由当时国棉七厂一位姓蔡的助工标注,上面用清晰的笔迹写道:该资料系国棉七厂敌伪时期的历史资料,是我厂厂史的一部分,许多内容和条款可以作为法律依据,应永久保存。
经过多方打听,记者了解到这位蔡姓的助工当年在国棉七厂办公室负责档案整理工作,但是对其现在的情况并不知情。
日本曾在青建九大纱厂
青岛为我国纺织工业基地之一,其基础是日本所建的九大纱厂。由于青岛交通便利,胶济铁路及津浦铁路沿线又是产棉区,原料来源丰富,加以我国劳动力低廉,因而日本于1917年至1935年的18年之间,先后在青岛建立了九大纱厂。1937年芦沟桥事变发生后,抗战军兴,我国将其纱厂全部炸毁。1938年1月10日青岛沦陷,日军登陆,仅用几个月的时间即将纱厂修复,继续对我进行经济侵略。解放后,这九大纱厂分别被命名为国棉一至九厂。 (记者 周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