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圆桌
出行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然而伴随着机动车数量的飞跃,道路、桥梁越建越多,但始终缓解不了交通拥堵难题,除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外,人们将目光投向智能交通的发展,希望通过技术手段破解拥堵难题。发展智能交通真的可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吗?从哪些方面着手发展智能交通?如何利用这一技术手段疏导交通。交通拥堵问题成为两会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针对公众出行的智能交通问题,早报邀请5名市人大代表、5名市政协委员各抒己见,探讨如何让出行更快捷。
【代表有话说】
市人大代表
焦玲
让停车进入智能时代
现在已经进入了智能时代,停车也一样应该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建议相关行业开发一款软件,让车主进入商圈后,很便利地得到空车位信息,避免因为四处寻找车位,浪费了时间又造成路堵。如果能在这款软件上设计出预停车时间功能更好,让车主及时了解哪些车位将会离开,那么找车位就能有的放矢。我觉得停车软件的开发和利用有很大空间,尤其是对商圈周边的停车难题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市人大代表
肖吉广
抓拍点位增加是好尝试
智能交通是治理交通拥堵一个很好的尝试,通过抓拍点位的增加,加大对交通违法的处理。比如,我发现,以往遇到交通信号灯时,有的司机为了抢信号,突然变道绕行,通过智能交通抓拍的实施,这种现象越来越少。这也就意味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改变市民的驾驶习惯,更有利于交通畅通。
市人大代表
栾少湖
救护车安装3G车载视频
救护车作为医疗救护的应急交通工具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让救护车能在现代交通中畅通无阻地完成挽救生命的任务,是整个社会应当重视和考虑的问题。除了普及救护车避让交通知识、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外,还要增加一些智能化手段。例如,推广安装救护车3G车载视频系统。为青岛市的救护车统一安装3G车载视频系统,通过该系统既可了解急救车内急救情况又可监视前方路况。同时,将该系统与交警部门系统联网,由其向交警部门提供救护车相关信息,并由交警部门通过自动调节交通信号灯、向救护车驾驶员提供最佳路况信息、向沿途驾驶员发布避让信息等措施,畅通抢救生命之路。
市人大代表
马连湘
智能交通系统要“联动”
地铁加入全市交通网络之后,智能交通的联动显得十分必要。地铁高峰时,地铁站外的交通疏导,地铁站周边的公交、私家车停靠,都应该和地铁共同纳入到智能交通监控系统中,避免交通高峰挤成一锅粥。如今地面交通每到高峰就寸步难行,智能交通所发挥的作用还有很大空间,能够继续延伸的重要区域便是和地铁“联动”。这需要多个部门提前谋划。
市人大代表
林光琳
用智能交通规范车辆运行
应该提高智能交通引导牌的及时性,引导车辆避开拥堵路段,加快自适应交通信号建设,快速疏导交通,增加拐弯道的提前标识,避免行车到了跟前才发现,从而引发乱道行驶而违规。一些限制车辆右拐的路口,应增设独立的右拐信号标识,使右拐车辆能单独放行,减少车辆拥堵。增加附近即时停车场引导功能,可知停车场的位置及即时停车位情况,避免乱停车。
【委员有话说】
市政协委员
陈晓波
盘活现有停车位使用
在适度增加新停车场建设的同时,应该在盘活现有停车场的合理利用上下大力气,充分掌握现有停车位情况,鼓励各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停车场共享停车场资源,利用监控平台,在微信等公众信息平台随时发布周边停车位信息,引导车辆在停车场规范停车。充分利用网络开发建设智能信息平台,让不同区域的人们交换使用停车位。
市政协委员
郝逸
车速应该有下限要求
车速应有上下限要求,不是车开得越慢越安全,在不同路段及路况,应同时设置最低和最高限速,避免快速车道由于车速过慢使车流量行驶速度减慢,而人为造成交通堵塞。另外,设置合理的红绿灯变换时间:交通要道、十字路口设置合理的车辆通行和行人通行红绿灯变换时间,使行人和车辆在有效时间内通过。
市政协委员
李义芹
行车停车都应该智能
停车难问题主要原因仍是新增加的停车位难以满足新车增长数量,在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停车必须改变传统的平面停放模式,上天入地,变平方为立方,向空间发展。发展快速交通,改善公共交通,发展停车产业。提高执法水平,对违章占道停车严管重罚。停车收费透明化及适当调整,也可以提高停车场闲置的车位,促使更多车主选择停车场的车位,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继续加强对城市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建立公益停车场,解决停车场车位不足的问题。
市政协委员
庞重光
规划配套建立体停车场
虽然新建建筑停车位的比例与时俱进、逐年提高,但仍远远落后于机动车的增长,而且老旧居民小区停车位太少,车位占用道路情况严重。停车场建设刻不容缓。在国外的一些大城市,随处可见的大型专门停车大厦有3层、5层,甚至10层。我建议在所有新建项目之前,规划设计阶段,无论是拆迁改造,还是新区开发,优先考虑停车位、停车场、停车大厦的建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缓减各类道路障碍。
市政协委员
朱广君
搭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智能交通是一个综合交通体系,目前只是一个层面,将来地铁通车后,地面上有公交、私家车、出租车和非机动车,地下则有地铁,将来还有轻轨和有轨电车,这才是一个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目前市区主干道路上都已经安装了智能交通的诱导屏,为市民交通出行提供了很多便利,但诱导屏间隔有些大,应该加大密度,方便驾驶员通过诱导屏提前做出选择。交警部门应该多宣传,让市民学会如何快速识别交通状况。(记者 吴帅 于顺 陈珂 王磊江 臧旭平)
两会
市民
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不少城市出台限购汽车政策,意在缓解交通压力,这种方式真的有效吗?我觉得治理拥堵,采取强制手段还不如疏呢。
市民
在公交智能调度系统方面,我市走在了前列,通过智能调度让公交调配更有效,公交车提速了。
市民
我觉得交通拥堵问题,单靠技术手段还不够,关键是人的行车习惯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人们抢车道、加塞、乱停放等原因造成,因此要加强对驾车人的管理。
市民
我觉得有关部门应该建立一个城市交通信息中心,通过多种方式发布实时交通信息,实现交通疏导。
市民
我看到现在很多路段有了公交专用车道,为了让公交车跑得更快,可在一些路口配置公交车辆优先信号,只有公交车跑得比私家车还快,大家才会放下私家车改乘公交车。
市民
我市的智能交通还处于起初阶段,期待着能够尽快完善,让出行更快捷。
市民
治堵还是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比如,要尽可能方便市民换乘,让人们一出门就能搭得上公共交通,还可实行错峰上下班,也能起到积极的疏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