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正文

【图片故事】清水捞白银 实拍青岛最后的盐田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张力伟 徐恺 | 责任编辑:郑言 2015-06-29 05:45:23

    【青岛新闻网独家报道】

     红岛位于胶州湾壶底,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经过历代的演变,红岛形成了“渔盐耕读”的文化底蕴,渔业和盐业共同缔造了红岛的美丽传说。

     说到红岛的“盐”,位于河套的东风盐场不得不提,作为最后的盐田守望者,他们一直在坚持。一名盐场老工人告诉记者,从70年代建场到现在,自己就和几名老友在东风盐场工作,一干就是30年,以前盐场的面积大,人多,效益好,现在可不好干了,原盐一吨才卖100多块钱。盐场晒盐用的都是老手艺,每一环节都是恰到好处。

    相传炎帝时期,在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北部莲花岛一带,住着一个原始的部落,部落首领名叫夙沙。有一天夙沙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提着陶罐从海里打半罐水回来,刚放在火上煮,突然一头大野猪从眼前飞奔而过,夙沙见了岂能放过,拔腿就追,等他扛着打死的猪回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沾了一点放到嘴里尝尝,味道又咸又鲜。夙沙用它沾着烤熟的野猪肉吃起来,味道很鲜美。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从此盐就走进了人类的生活,夙沙氏被后人称为“盐宗”。

    村里的韩老爷子介绍道,晒盐最重要的是温度,3度的海水必须达到22度才能结晶。海盐的制作离不开盐泥、卤水和阳光。首先要囤积盐泥,盐泥有汲取海水中盐份的功效,当海水退去时,将盐泥用耙子耙松,再经太阳晒上几日,蒸发了大部分的水份,盐泥就应该含有相当高的盐份了。

    将含有很高盐份的盐泥放进盐池,盐池是经过特殊加工的,在泥上再浇入海水过滤,过滤出来的水从盐池旁边预留的小口流入一侧的池里,卤水就这样诞生了。卤水再经过烈日的蒸发、结晶,白花花的盐巴就这样晒成了!

破旧的厂区记载着晒盐的历史

    韩老爷子还表示,因为海水本身没有成本,煮海取盐几乎是无本万利的买卖,所以做盐生意又被称作“清水捞白银”。

留下的工人大多在此工作了几十年

    海盐的用处有哪些呢?盐场的老工人说:“海盐先前会经过进一步处理制成食盐,同时,海盐还会广泛用于工业生产,足浴店的泡足盐大部分也是由海盐制作的。”

    在韩家民俗村内的人工湖旁,有一口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老盐井。当时村民挖虾池时,发现了十几口盐井,文物专家考证后说这是古人制盐留下的古盐井。韩家民俗村刘群英告诉记者。(记者 张力伟 徐恺)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