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结束了,一位朋友告诉我,她这个假期很辛苦,孩子报了几个班,父母陪着孩子奔波于各种才艺班之间。看着辛苦的孩子,父母的疲惫似乎又算不了什么。想想每个假期疲惫的父母拖着睡眼惺忪的孩子穿梭在各种才艺班和补习班,看看那些无法评述质量但却门庭若市的才艺学校,我觉得中国孩子很可怜,中国父母很可悲,更加可悲的则是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错位与异化。
比较是中国教育文化的传统,问题不在于比较,而在于比较什么和如何比较。家长通过把自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或者感觉到了幸福甚至以自己的孩子为傲,或者感觉到了压力甚至是自卑。在比较中,孩子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意识:别的小朋友学的自己也要学。孩子那么小的年龄本没有判断和选择能力,有时自己也不一定喜欢,但是因为父母喜欢,或者因为具有才艺的小伙伴得到了更多的欣赏和赞美,所以孩子就盲目模仿,学书法、学舞蹈、学主持……父母以自己的社会阅历,以自己的分析判断,总是担心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慢慢地滋长了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渐渐失去了自我。可以说功利主义左右了家长和孩子的精神追求。其实,虽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许多方面是相似的,但是他们在个性和潜质方面的差异却是不容否认的,即使是同一父母的孩子其差异也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当父母的观念被社会绑架时,孩子的心灵就会被父母绑架。美国前总统卡特在竞选总统成功后,记者问他的妈妈是不是为自己当总统的儿子感到自豪,他的妈妈说,我为当总统的儿子自豪,也为当农民的儿子自豪,他们都是妈妈优秀的儿子。中国的父母需要这样的情怀。
当下家长和学校所追求的教育内容,就是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在这些可以看得见和可以量化(如考试分数和艺术考级)的线性思维的支配下,中国的孩子获得了许多显性知识,缺失了隐性知识,造成了严重的“营养不良”。显性知识是价值有限但却难以全部掌握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等才能获得的知识,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隐性知识是知识的接点,也关系着学生一生的发展。隐性知识因为无法衡量和评价,很容易被忽视,或者可能被看作是无用的知识。老子在《道德经》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无用之用乃为大用,对于孩子而言,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都是完整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知识。如果家长或学校教育只是重视那些显性知识,极易把孩子导向功利主义追求,从而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领导能力,难以达到更高的发展造诣。
培养孩子才艺需要正确对待。孩子学习才艺无可厚非,只是首先要让孩子在充分了解体验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选择,不能人去亦云,它应该是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或者是孩子自己发展的需要。其次,选择确定了,就要坚持学习下去。通常情况下,即使学习兴趣再高的孩子,要坚持学习下去也非易事,因为毕竟需要付出甚至有时学习起来还比较困难。让孩子持续学习下去,就是要培养孩子负责任的精神,培养孩子既然选择就应当把事情彻底做好的信念;另外,通过才艺的习让孩子体会做人做事的许多品质,这才应当是最重要的学习和教育价值。
对于孩子未来发展而言,可以没有才艺,但不能没有品质。孩子因为教育而培养起来的智慧素质,必将为其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