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106岁原市立医院副院长迎大寿 救患者不计其数

来源:青岛晚报 作者:于波 2015-12-19 14:56:35 字号:A- A+

106岁原市立医院副院长迎大寿 救患者不计其数

106岁原市立医院副院长迎大寿 救患者不计其数

106岁原市立医院副院长迎大寿 救患者不计其数

106岁原市立医院副院长迎大寿 救患者不计其数

106岁原市立医院副院长迎大寿 救患者不计其数

106岁原市立医院副院长迎大寿 救患者不计其数

106岁原市立医院副院长迎大寿 救患者不计其数

106岁原市立医院副院长迎大寿 救患者不计其数

    原标题:市立将迎百年院庆 先为106岁医者庆生

    寿桃蛋糕、鲜花掌声、争相拍照留念……昨日,市北区城阳路5号的一座百年小楼内格外热闹,精神矍铄的原市立医院副院长田珍迎来了106岁大寿,他的徒弟徒孙们特意赶来祝寿。作为市立医院耳鼻喉科的创始人,田老有着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从医以来救治过的患者不计其数。生活中这位老人是位英语通,会做打油诗,还是个养生达人。

    人物回忆

    每天田老监督学英语赴坦援助派上大用场

    “田老,我是小孟啊,祝你生日快乐! ”特意从市立医院东院赶来为田老祝寿的还有他的徒孙——原耳鼻喉科主任孟广明,一进屋就握住老人的手嘘寒问暖,关系就如同家人一般。 1978年进入市立医院耳鼻喉科的孟广明,还记得进医院时田老已经69岁了,但依旧坚持在一线问诊、做手术,而且查房的时候还说着一口流利的英文,让他觉得羡慕不已。

    “当时田院长就督促我们学英语,意在让我们的见识更广一点,当时科室就我和另外一个年轻人,他对我们真的特别上心。 ”62岁的孟广明至今还记得,田老还曾经告诉他们quickly和fast用法不同,当耳鼻喉科医生和学英语都马虎不得。作为全国知名耳鼻喉科专家的田老,特意推荐他到当时的武汉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跟着名医继续深造。 “这对我的帮助特别大,当时作为一个年轻人,一下子打开了我的知识面,见识也比以前更广了。 ”孟广明感慨地说,在1987年被派往坦桑尼亚进行医疗援助时,学习了多年的英语派上了大用场。 “出国前语言培训我轻松过关了,到了国外日常交流和医学英语都没问题,当时我太感谢田老了,直到现在他都是我的恩师。 ”如今,孟广明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师恩如山》,感谢田老对后辈的无私栽培。

    寿星趣事

    一纸婚约父母守十年

    如今,田嘉禾和丈夫一起照顾父亲,夫妻俩恩爱有加这都和田老分不开。 “我父母是1936年订婚,1946年结婚,当时我父亲都37岁了,母亲33岁。 ”让儿女们敬佩的是,在兵荒马乱、音讯罕至的战争年代,一纸婚约他们竟然笃定地守了十年。田嘉禾说,父母是老乡,两人一起学医,母亲张文鹭是齐鲁大学护校毕业生,曾经在1943年独自一人,一路搭乘驴车、邮车追随父亲,俩人的爱情也最终修成正果。

    “文艺青年”擅长打油诗

    说着一口地道英式英语的田老绝对是位文艺青年。在1990年退休后,田老仍坚持每天阅读中英文专业杂志,掌握国内外本专业的最新发展状况。 2008年是市立医院耳鼻喉科建科60周年座谈会,擅长打油诗的他还即兴作诗一首,“建科60年,回顾忆往事,历历在眼前,从无变为有,由简走到繁,这里边,领导的支持,同志们的实干,才能到今天。展望起未来,充满新信念,发展五官科,一定要实现。 ”田嘉禾告诉记者,前段时间老人还琢磨着要写回忆录,现在刚刚开了头,计划是把这些年的经历都写在书中。

    坚持每天20分钟蹬车锻炼

    思维敏捷、记忆不凡,问及田老的养生秘诀,田嘉禾告诉记者,就是每天坚持蹬车锻炼,养成规律的作息。“早上五六点天一亮,我父亲就起床了,自己穿衣服,差不多半个小时后从卧室出来,洗漱完毕后开始蹬自行车。 ”田嘉禾指着客厅放的健身器械,说这是父亲最喜欢的运动,每天都要骑上20分钟才会开始吃早饭,接着就坐在沙发上晒晒太阳、看看电视,只要太阳一落山他就要吃晚饭了,饭后再活动活动就睡觉了。田老还自编了一首关于养生的打油诗:人到七十古来稀,百岁寿星更难觅,若要长寿先宽心,愁情烦绪抛一边;每日两动要坚持,动手动脑学创新;一日三餐要规律,五谷杂粮巧搭配,若要以上都做到,保你活到一百一。

    难忘生日 徒弟徒孙为老师庆生

    “早上还不到6点,我爸就起床了,他知道今天过生日,你们一来他可高兴了。 ”上午8时许,田老的家中迎来了第一批客人,来自市立医院的十多位医生,带来了寿桃大蛋糕和鲜花。田老坐在沙发上,和每一位医生握手。大女儿田嘉禾则一直趴在父亲的耳边当“翻译”。 “田院长,您还记得我吗? ”“田院长,你身体可真好,咱们一起合个影吧! ”医生们争相和田老合影留念,这当中有他的徒弟,还有徒孙。如今徒孙都到了退休年龄,提起田老都会竖起大拇指,感谢他当年的栽培。

    穿着立领中山装的田老,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思路清晰。 “到明年市立医院就成立100周年了,我算是见证了市立这些年的变化发展,我希望市立医院越来越好。 ”田老的话音刚落,在场的医生一起鼓掌,谁也没想到老人还一直惦记着医院的百年院庆。现场大家一起唱起生日歌,和田老拍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照。

    立志从医 辗转借读靠贷款资助

    如今,田老一家祖孙三代,出了三位医生。回望田老的从医之路,可以用艰难和漫长来形容。 “我父亲出生在山东临沂,家里没有钱只好到教会学校去念书,27岁考入济南的齐鲁大学医学院。 ”田嘉禾说,当时每一届招收学生40人,因为抗日学校辗转迁至成都,借读于华西大学,幸亏社会资助和政府贷款,才得以维持学业。 1943年,和田老一同毕业的学生只有8名,在他的毕业证上还印有“贷款还清”的字样。

    毕业后正值国难当头,34岁的田珍应征入伍,作了耳鼻喉科的住院医师,从此便和耳鼻喉结缘,后又在华西齐鲁大学联合医院当住院医师。田嘉禾说,父亲曾给邓小平看过病查过体,满脚是泥的农民也常常找到家里来,他对谁都是一视同仁,从来不说有冷有热。用田老的话来说,“想发财莫入此道,贪安逸莫干此行!干医生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治病救人才是医生的本分! ”

    白手起家 一套桌椅建耳鼻喉科

    1947年田珍来到市立医院工作,当时医院虽然设立了耳鼻喉科,但是苦于没有专业医师,他就在门诊的一角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由此创建了医院耳鼻喉科。建科初期,在齐鲁大学教授孙鸿泉的帮助下,田珍率先在青岛市开展内诊镜取活检确诊喉癌、食道癌、胃癌、支气管肺癌、声带小结及息肉等疾病。当时科室使用的是日本人留下的简单器械,仅能诊治一般性疾病,田珍开始自行研制手术器械,许多经验在全国推广。例如他发现扁桃腺手术后用于止血的棉球一旦掉到咽下部,容易造成死亡,于是他在棉球上加上一根细线,棉球掉落时可以一拉引线取出棉球,避免危险发生。

    此后,市立医耳鼻喉科取得成绩一个接一个:1951年在全市率先开展乳突根治术、上颌窦根治术、喉全切除术;1953年在我市开展首例下咽癌行喉全切并颈段食道切除加颈淋巴清扫术,获得成功;1952年建立了市立医院耳鼻喉科病房,设床位16张。原青岛市市立医院院长耿洪业回忆起,青岛市做的第一个全身麻醉手术,气管插管就是田老插的,就现在医疗技术来说,做气管插管很寻常,因为现在这个气管插管是软的,但田珍那个年代是硬的金属管,第一个给病人插管做麻醉的人要有非常的胆识,他不是麻醉科医生,但却是医院麻醉专业开山披路的先驱之一。(记者 于波)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莫非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