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正文

让青岛海洋经济领跑全国:六大重点任务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林 刚 2016-01-05 13:16:02 字号:A- A+

    原标题:让青岛海洋经济领跑全国

    ——《青岛市“海洋+”发展规划 》解读

    作为我国著名的海洋科技城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青岛在海洋教育、科研机构、人才队伍、产业发展等方面总体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海洋经济已成为全市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市委、市政府近日编制实施的《青岛市“海洋+”发展规划(2015-2020)》,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将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发展空间,厚植发展优势,实现蓝色经济升级发展。

    四个发展目标

    《规划》提出,我市将加快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打造国家海洋发展中心,更好地服务和引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形成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海洋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合作能力达到新水平。

    开放合作

    到2020年,建成国家“一带一路”综合枢纽城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新增100亿美元,累计吸引沿线国家来青投资新增100亿美元,累计向沿线国家投资达到100亿美元。

    集聚发展

    到2020年,基本形成海洋经济集聚发展新格局,“一谷两区”对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贡献达到60%左右,海洋科技人才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5%以上;建成10个产值超100亿元的海洋特色产业园区。

    产业融合

    到2020年,以海洋与科技、金融、文化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催生新兴业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工业“两化”融合指数达到80以上,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

    创新发展

    到2020年,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引进和建设海洋高端研发机构20家,总数达到 40家。海洋科技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海洋特色创客蓬勃发展,培育海洋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形成全国领先的海洋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海洋领域技术合同交易额累计达到50亿元,海洋领域有效发明专利占我市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25%以上。

    六大重点任务

    海洋+新模式

    我市将以模式创新实现资源、技术、信息共享,促进海洋产业融合发展,基于“互联网+”改造海洋传统产业,催生海洋新兴业态和新兴产业,实现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在海洋+互联网领域,加快互联网在海洋领域的全面运用,实现海洋产业全面“触网联网”。

    在海洋+大数据领域,发展以存储、加工、应用设计和创意服务为核心的海洋大数据产业,到2020年,全市海洋大数据服务产业初具规模。

    在海洋+电子商务领域,启动并加快海洋电子商务发展,建设海洋领域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在海洋+军民融合领域,建设军民两用的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军民一体的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和交易平台。

    海洋+新技术

    以技术创新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加快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幅提升海洋产业发展水平,巩固和提升我市作为海洋科技城的优势地位。

    到2020年,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发展到20家,形成全国领先的海洋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海洋技术合同交易额累计达到50亿元,海洋领域有效发明专利占我市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25%以上。

    海洋+新业态

    以业态创新促进现代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海洋经济发展领域,延长产业发展链条,探索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产业发展新体系。

    在海洋高效物流领域,到2020年,新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物流骨干企业10家以上,国家A级涉海物流企业达到30家以上,培育形成前湾国际物流园、董家口国际物流园等四大物流园区。

    在海洋文化体验领域,到2020年实施海洋文化体验示范项目100个以上。

    在海洋健康体育领域,构建多层次的海洋保健养生产业链,打造国际知名的海洋健康城。

    在海洋特色金融领域,筹建海洋商品交易所,引进、培育一批涉海领域创业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人,发展多种投资基金,满足涉海企业发展需求。

    在海洋母港经济领域,打造国家大洋考察与深远海资源开发保障母港,培育本土邮轮企业,打造远洋渔业母港,年水产品交易规模达到300万吨。

    海洋+新空间

    以空间创新促进“一谷两区”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培育“众创空间”,形成以“一谷两区”为主体,园区集聚、多点支撑的海洋经济空间发展格局。

    蓝谷核心区为“海洋+”创新策源地,到2020年,聚集涉海科研机构达到40家以上,海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3.5万人,海洋科技孵化器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

    西海岸新区(黄岛区)为“海洋+”高端产业集聚区,到2020年,西海岸新区(黄岛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0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

    红岛经济区为“海洋+”新兴产业孵化区,到2020年实现蓝高新产业总产值500亿元,产业孵化载体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建设海洋特色园区,力争到2020年,海洋特色产业园区达到20家,其中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达到10家,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海洋特色园区体系;建设海洋“众创空间”,每年孵化成功100家涉海创新型小微企业。

    海洋+新产业

    以产业创新加快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努力提升发展规模和水平,建成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

    在现代海洋渔业领域,到2020年,全市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市工厂化养殖规模达到200万平方米,节能环保养殖模式比率达到70%以上,远洋捕捞量达到20万吨。

    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打造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到2020年,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打造国家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到2020年,产业产值规模突破千亿元。

    在海洋新材料领域,打造国家海洋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到2020年,海洋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在海水综合利用领域,打造国家级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基地,建成国家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到2020年,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产值突破60亿元,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0万吨/日。

    在海洋新能源领域,到2020年,建成全国领先的海洋新能源技术研发中心、装备测试基地和开发利用示范区。

    在海洋节能环保领域,到2020年,初步建成全国领先的海洋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海洋+新载体

    以载体创新促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按照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青岛的定位,把沿线国家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新载体、新领域,广泛开展海洋国际合作。

    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综合交通枢纽,推进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15个港口实现互联互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西部地区选址建设“内陆港”。

    加快建设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努力把青岛打造成为东亚海洋经济合作的中心城市。

    加快建设科技人文交流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的海洋科技交流,实施海洋人才国际教育培育计划。

    加快建设企业“出海”服务平台,鼓励我市海洋、制造、建筑等大型企业带动一批中小企业“抱团出海”,到2020年,海外投资额达到100亿美元以上,打造10—15个海外生产基地。

    扩大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到2020年,对韩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20亿美元。(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林刚)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龙喵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