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粉条变“金条”一年赚8万
年关近了,亲朋好友相聚时吃个猪肉炖粉条,热气腾腾有味道。每逢这时,家住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的手工粉条传承人李省就格外忙碌。他上午要赶大集卖粉条,下午回到家就赶紧组织人制作粉条,有时候晚上也得加班。逢农历一、六的灵山卫大集规模比较大,是李省喜欢赶的大集之一。“整个腊月我能卖一万斤粉条,这一年下来,我大概能卖两万多斤,挣8万块钱。”李省昨天告诉记者。
手工粉条要30多道工序
和面、挽粉、洗粉、老化……晾晒。1月22日上午,记者在新区李家洼子红薯粉条专业合作社大院里看到,41岁的李省正带着5名工人喊着号子在和面,仅这道工序就要进行一个多小时。面和好后,一位艺人操起漏勺,将面放在里面,用力上下甩动,一根根粉条从漏勺下流出,散落到热锅里烫熟,经过凉水冷却后,被挽好搭在竹竿上老化定型;而院里架子上则搭满了晾晒的粉条,像瀑布一样悬挂着。经过一天的晾晒后,这些粉条将作为成品被收到库房里。
“从收获地瓜,到最终制成粉条,需要32道工序。”李省介绍,进入冬季后,大家就开始忙碌起来,为制作粉条做准备,一直忙活到春节。
村里最年轻的非遗传人
“传统工艺生产的粉条制作过程太过繁琐,劳动强度也很大。村里的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想在家做粉条,目前只有中老年人从事这一行。”李省说,2013年底,李家洼子手工粉条申请成为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成了村里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另外,李省也是村里的粉条生产大户,每年能生产两万多斤粉条。
“当地有这么个习惯,除夕夜喝完酒后,就来碗米饭,就着猪肉炖粉条,期盼着新的一年一切如意,做什么都有条理。”李省说,他销售粉条的渠道有很多,在淘宝上有店铺,还在藏马山民俗村制作酸辣粉,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赶大集卖粉条。“因为大集上人特别多,不但可以赚钱,还是一个宣传传统粉条的好场所。”李省说。
赶集卖粉条他有绝招
昨天是灵山卫大集,早上7点多,李省就开着车带了500斤粉条从家里出发,不到半个小时就赶到了大集上。到达摊位后,李省开始忙活着摆粉条,有散装的,也有盒装的。因为经常赶大集,李省颇有经验,他还带了几扎用紫薯制作的红色粉条,摆在摊位前面格外抢眼。不一会,就围上来一群顾客,但大伙儿一听价格,都有点吐舌头。因为一般粉条都是八九元一斤,而李省卖的最低12元一斤。
“大爷大妈,俺这粉条可是纯手工制作的,一点不掺假,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吃到口里的东西不能图便宜,健康最重要。”李省的口才还真不错,他一边说着一边拿起几根粉条,当场教起了辨别优劣的经验:“粉条好坏首先要看,好的粉条因为是手工制作的,粗细不均匀、颜色微黄,如果颜色过于发白,则说明里面掺了其他物质,而粗细很均匀的,一般是用机械做的;其次是烧,用火点燃一根粉条,好的粉条一点就着,而且灰烬一捏就碎,没有发硬的杂质;另外可抓,好的粉条发脆,一抓就碎,而掺了胶质的粉条则很有弹性。”经他这么一讲解,围观的人频频点头并购买,不到半个小时,李省就卖出去200多斤粉条。到上午10时30分左右,李省带的粉条销售一空。(记者 赵玉勋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