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过了小年就是年
今天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本地人也有叫辞灶的。都说进了腊月门就要开始准备忙年了,可实际上迎新春的气氛并不算多浓烈,但是过了小年却不一样啦,年味儿终于来到了我们身边。记者采访了青岛大学民俗学博士马光亭,并请教了青岛籍作家刘杰,一起来探寻青岛及外地小年的民情风俗吧。
小年时间不统一即墨有二十四过的
青岛人通常都是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过小年。细心的市民可能会发现,有些日历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印着“北方小年”,在腊月二十四印着“南方小年”。其实在即墨、崂山一些地区,也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据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博士马光亭介绍,这一习俗大致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明朝洪武年间,为抵御侵扰山东沿海的倭寇,朝廷设鳌山卫并驻兵,明朝永乐年间,为平息元朝残余势力,永乐皇帝御驾亲征,其中就有鳌山卫指挥亲率的一支队伍,当他们凯旋归乡时已近年关,虽日夜兼程,但还是耽误了“过小年”,为敬天祭祖,只好把节日改在还乡到家的二十四日。从此,鳌山卫指挥的后人过小年就比传统延后一天。
第二个原因是,即墨地区蓝姓人家一般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据传这个风俗源于蓝章。蓝章历任明朝监察御史、巡抚等,是家族里的显赫人物,常年在外做官,有一年,腊月二十三他没赶回即墨,第二天才到,家人出于对他的尊敬,便将辞灶改成腊月二十四,以后相沿成习。
饺子是小年标配还要吃糖瓜做馒头
现在生活好了,我们的餐桌一年四季都有丰富的食材,但是吃的食物再多,小年这天,所有的美味也都要给饺子让路。除了饺子,糖瓜也是小年要吃的食物之一,“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爷要上天”,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民间每户人家的所作所为,拿糖瓜祭拜灶王爷,为的是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也有说法是糖瓜粘住了灶王爷的嘴,他上天就没法说坏话了。
马光亭还告诉记者,以前青岛人过了小年,就得准备蒸馒头、做豆包、年糕这些吃食了,还有磨豆腐的,图的是取个好意头,因为这些食物分别象征了发财、吃饱、年年高和有福的意思。做馒头尤其讲究,要选二十四、二十六这种双数日子,而且制作时要把家门关紧,免得让别人进门影响馒头起发,踩了自家的运势。
糖瓜祭灶王爷打扫卫生除掉晦气
小年又叫辞灶,说的是灶王爷这天要离开灶台上天向玉帝禀报人间的善恶是非,因此旧时在小年这一天,还有一项特别重要的仪式——祭拜灶王爷,人们要在炉灶旁张贴的灶王像旁摆放上供品,据马光亭介绍,摆放的供品并没有什么统一规定,“在胶州、胶南地区,辞灶这一天并不一定摆供,摆的话只是放上刚出锅的饺子供养。有的人家什么都不摆,就只是分食糖瓜,到大年三十才在灶台上上一支香。 ”记者查阅资料得知,有的人家要供奉清水、料豆、秣草,这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马光亭说,祭拜之后,还要把旧灶王像上边的一绺纸剪掉,然后在灶内烧掉表示辞别灶神,送灶神上天见玉皇,在胶州、胶南地区,辞灶的时候,人们一边烧那个纸码,一边嘴里念叨:“灶王、灶王,你上西天见玉皇,少收是非,多收五谷杂粮。”与摆放供品相比,这个仪式更重要,灶王像纸码剩下的部分将被新的灶神像代替。
在以前,本地还有个关于小年的顺口溜:“辞灶,辞灶,转眼年来到。小嫚儿要花,小小儿要帽,乐得个老头蹦跳蹦跳。”过了辞灶,爷爷要给自己的孙子买帽子、给孙女买花了,这是一种儿孙满堂的幸福感。
米面糖瓜加火烧各地吃东西不一样
咱青岛人和其他北方人一样,小年这天要吃饺子。来自山西太原的杜芳芳说,她们家小时候小年多吃荞面,山西东南地区还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陕西西安的王宇则告诉记者,他们家小时候是在小年前一天蒸“油坨坨”,是一种馍馍,但长大后这种面食见得就很少了。林泉是福建人,但他结婚后住在河南,这位“河南女婿”说,在河南,家家要自己做火烧吃,火烧与小年几乎画等号。做火烧要先发面、揉啊、擀啊等等,工序挺复杂。
祭灶时候奉上糖瓜,是很多北方地区的习俗。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老舍在纪实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里就曾提到,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在安徽桐城地区,小年这一天则要吃一种叫做“送灶粑粑”的食物。今年65岁的高朝生告诉记者,这种米团是将大米碾成米粉,裹上蔬菜和肉末和出来的馅料,用开水下锅煮熟,放在凉水里凉着,什么时候想吃就拿出来热热吃,有点类似年糕。家住广州的方晓也提到这边过小年的时候,也要吃米团。(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张琰 高静文)
老辈青岛人怎样过小年
听听本土作家刘杰小说中的诠释
青岛本土作家刘杰的小说《大商埠》刚刚出版不久,目前已被录成音频在网络上传播。这部长篇小说以青岛的历史为素材,其中提到了上世纪初中叶青岛人过小年儿的习俗。兹摘录一段,与大家共享。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又叫“辞灶”,就是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的日子,也就是从这一天起,拉开了过年的序幕。过了辞灶,就已经带出了喜庆的年味,劳作了一年的人们开始在这个时候置办年货,民间沿袭了几千年的风俗,在过年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各家店铺也都开始布置橱窗,挂出了吉祥年画招徕顾客。在学堂里读书的孩子们已经放了寒假,无忧无虑地在马路旁来来回回地疯跑,嘴里还奶声奶气地唱着民谣:小小子,你别馋,进了腊月就过年,穿新衣,吃饺子,兜里装着压岁钱,嘀哒纸,放爆仗,欢欢喜喜过大年。马路上不时传来一两声清脆的爆竹声,一股浓郁的火药味顺风飘来,真真地感觉到了过年的祥和味道。
一般人家,这时候要在正堂挂上“拄子”,“拄子”分两种,一种叫做“文拄”,供得多是自家先人,是一种纪念先祖的祭奠方式;另一种叫做“武拄”,供财神、供关老爷,求的是新年的吉祥如意招财进宝。挂上“拄子”就得摆上供台,上铺红纸,摆供碗供碟,一般是三碗三碟,碗里有蔬菜、鸡蛋和黄花鱼,在所有的供碗当中,黄花鱼是最重要的一个碗,必须要供于中间,大户人家也有“武供”,供的是猪头、公鸡和黄花鱼;三碟相对要简单一些,糖果、点心和白面馒头。因为小年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摆上“糖瓜”,让灶王爷上天的时候给自己家说几句好话,求老天爷能够保自家来年的平安。
供台上最重要的要属烛台和香炉,看似简单却很有讲究,烛台距离“拄子”的距离为三寸三,而香炉居中,与两侧的烛台距离是四寸半,这也显出青岛地区老人的心细,三寸三的距离,是一个照明效果最好的距离,也是一个绝对安全距离,既没有火灾的隐患,又能保证照明效果,两侧的四寸半,刚好使香炉的烟被烛火所吃到,过去说的香火,指的就是这。这是必须要讲究的,如果摆供不按照这个要求的话,据说是摆了白摆。
穷人家也会在这个时候贴上对联,有些还不上钱的交不上租的农民,就会提前在门上贴好对联,意思是告诉债主,我现在已经过年了,过年就不能提债务的事,这也是一个规矩,一般的债主看到对联之后就不再去逼债,等出了正月之后再说。
青岛籍中国剪纸艺术家、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赵希岗作品《子母猴》。
作家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