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H380A型新一代高速列车。 (本报通讯员 摄)
隧道掘进神器“贯龙号”。(李学亮 摄)
由飞机牵引车牵引的运-20飞机。(新华社照片)
“6月底,2万吨级半潜船‘泰安口’号,载着两座四层楼高的大型设备,由青岛驶往万里之遥的北极,用于中俄合作开发重点能源项目——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极寒地带对装置质量、精度要求极高,由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青岛)有限公司承建的这两套装置,是‘青岛制造’又一次在‘一带一路’大显身手。”8月7日,《人民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记录了青岛高端装备制造的创新成果。
高端装备制造是大国重器,是国民经济的脊梁,是科技创新最高水平的代表。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大型飞机、神舟飞船等航空航天装备、高速列车等轨道交通装备、深潜器等海洋装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的创新征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在这些大国重器中,“青岛元素”频频闪现,折射出青岛装备制造水平的巨大提升,体现出青岛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显著效果。
今年上半年,我市重点打造的十大工业千亿级产业共完成产值636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5.9%。其中,轨道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制造、机械装备、汽车、船舶海工等五个装备制造产业完成产值2693.4亿元,占十大产业链总产值的42%,是拉动全市工业发展的绝对主力。五大产业中,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上半年实现产值357.7亿元,增速13.5%;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实现产值277亿元,同比增长8.9%;机械装备产业实现产值1432.7亿元,同比增长5.3%;汽车产业实现产值421.9亿元,同比增长4.9%;船舶海工产业因为受全球航运市场低迷影响,是唯一一个增速下降的产业,但即使如此,上半年仍实现204.1亿元的产值。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方面优化整合工业产业集聚区,一方面推动产业链式发展,使集群拉动作用弱、产业链不完整两大问题得到彻底改观,特别是重点打造的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成为拉动全市制造业发展的强大引擎。然而,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缺乏,仍是青岛制造亟须突破的瓶颈,这其中,装备制造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极为关键。
示范引领,风从影随。在我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制造业加快迈向中高端的过程中,那些闪耀在运-20飞机、神舟飞船等大国重器背后的“青岛元素”,恰恰是最具示范效应的标杆。它们有的像高速列车一样,本身就是气势磅礴的大国重器;有的像载人飞船中的元器件一样,在外行人看来平淡无奇,然而无一不是青岛装备制造领域的佼佼者,是引领全市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青岛力量”。
让我们细数那些大国重器的“青岛元素”,认识那些率先转型、大胆创新的青岛企业。
中车四方:
惊艳世界的CRH380A
2010年12月,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CRH380A型新一代高速列车,跑出了486.1公里的最高运行时速,刷新了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这一由该公司自主研制的新型动车组,加速至300公里/小时不到4分钟,而人均百公里能耗仅相当于客运飞机的1/12。
这些年来,CRH380A型高速动车组一直担当京沪、京广等高速铁路的运营主力。
如今的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是中国高速列车产业化基地,具有轨道交通装备开发、制造、服务的完整体系,在高速动车组、城际及市域动车组的研发制造上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我国首列时速20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和首列城际动车组均在该公司诞生。目前,这家企业是国内高速动车组上线运营数量最多、品种最全、质量最优、安全运营里程最长的企业。
青岛重工:为运-20飞机提供牵引车
今年7月,空军运-20飞机授装接装仪式举行,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喷气式重型军用大型运输机正式列装空军航空兵部队。运-20飞机为中国“大飞机三剑客”之首,最大起飞重量220吨,载重超过66吨。而为运-20飞机提供牵引车辆的企业,就是我市的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
据该公司总经理王瑛波介绍,青岛重工研制的飞机牵引车,是一款军民两用的大型飞机牵引车,专门用于保障运-20飞机等230吨以下各型飞机在地面移动,最大牵引力可达170千牛,牵引力不会随着发动机功率衰减而降低,并且能够保持超低稳定车速,适合精确对接飞机,具有高可靠性、高精确性的优良性能。
青岛重工始建于1954年,是国内最早涉足专用汽车生产领域的企业之一,去年,这家企业创出了重型专用车行业产销量和产品出口量两项第一;应用智能化技术自主生产的城市智能渣土车,今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400%;最新开发的民航70吨飞机型牵引车,成功获得民航生产资质和使用许可证,在同行业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
四方所:为高速列车提供核心技术
今年7月,中国标准动车组利用拟运营动车组进行交会试验,在郑徐客运线上,两列标准动车组彼此用420公里的时速交互通过,相对速度超过840公里,交会全程不到两秒,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拟运营高铁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的时速交会。而动车组中的钩缓与减振系统、空气弹簧等核心技术,均由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提供。
据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技术负责人介绍,中国标准动车组中的钩缓系统,第一次实现标准动车组的重联,代表国际先进水平;减振系统较普通动车组进一步优化了结构设计,让列车在高速运行下保持极好的稳定状态;为中国标准动车组专门研制的空气弹簧,通过优化结构和工艺设计,提高了列车运行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而这些高速列车上的核心技术,都是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的自主研发成果。
另外,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自主研发、装备在高速动车组上的网络控制系统,通过分析、传送数据信息,实现对列车的智能控制,被形象地比喻为高铁列车的“神经系统”。
半导所:给神舟飞船提供关键元器件
2003年11月,青岛航天半导体研究所有限公司由于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提供了高技术含量、高质量的关键元器件,受到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工科委和信息产业部的嘉奖。不仅如此,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也曾使用青岛半导所研制的专用元器件。
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和火箭上,共有近10个部位采用了青岛半导所的关键元器件产品。其中,在飞船的太阳能电池板上的温度控制系统中,在驾驶舱内的控制系统中,都有青岛半导所生产的集成电路和混合集成电路,而这些产品全部是由半导所自主设计、研制和生产。
青岛半导所创建于1965年,2012年1月,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对青岛半导体研究所重组改制,使其成为航天科工集团控股的国有公司,目前,该公司拥有科研、生产、检测设备仪器900余台套,同时拥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H级厚膜混合集成电路生产线、国内先进水平的模块电路生产线、电力半导体器件生产线和完整的检测、试验设施。
海丽雅:特种绳缆送“蛟龙号”入海
2009年至2012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而“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下潜时所用的特种绳缆,即为青岛海丽雅集团研制。
海丽雅集团的前身为青岛海丽花边公司,一度濒临破产,后来积极转型发展,专注于深海勘测绳索的研发与生产,经过多年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深海勘测特种绳索,将我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成功送入海底。
目前,这家企业已经成功转型成为特种绳缆行业中的隐形冠军,其研发的特种绳缆可适用于海下8000米深度,绳缆表皮与内芯的移滑度为零,强度达到同直径钢缆的2-5倍,在-196℃至560℃环境下不分解不熔化。截至目前,这种特种绳缆已先后为“大洋一号”、“蛟龙号”、“雪龙号”等国家重大装备助力。
海西重工:制造船舶“心脏”核心部件
在大型船舶中,船用柴油机被喻为“心脏”,而船用曲轴又是船用柴油机的核心部件。尤其是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机的曲轴,世界上只有少数企业能够生产,对精度的要求极高,旋转时振幅不能小于人的头发丝的四分之一。一直到上世纪初,全国所有大型船舶使用的曲轴,都需要从国外进口,而这一被动局面,被青岛一家企业改变。
2007年,青岛海西重工公司建成投产,制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船用曲轴,一举打破国内船舶业发展的制约瓶颈。2008年,国内重要的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项目也落户青岛,主要研发生产船用发电机以及船舶电力推进系统试验设施,由此填补了我国在55千瓦以上船用发电机、控制系统等领域的空白。
中船轨交:隧道掘进神器“贯龙号”
2014年10月,由中船重工青岛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研制的“贯龙号”DSUC型双护盾硬岩隧道掘进机,通过青岛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入地施工前的预验收,标志着由中国企业制造的第一台硬岩隧道掘进机已满足施工条件和技术要求,同时也标志着青岛具备隧道掘进机的生产制造能力,在装备制造领域获得重大突破。
“贯龙号”长135米,重量850吨,开挖直径6.3米,前方由一个巨大的机身牵引,复杂的系统集成后配套设备紧随其后,是一种高智能、新型先进的隧道施工重大技术成套装备。在正常条件下,“贯龙号”一个月可以在隧道施工中掘进1.2公里,工作效率是矿山法的10倍以上。
研制这一利器的中船重工青岛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由市经信委会同青岛地铁指挥部、青岛高新区等单位共同引进,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产业体系内唯一的隧道掘进机研发制造企业,其隧道掘进机研发、配套及总装制造基地一期建设项目于2013年底建成。
青岛双瑞:压载水系统首装远洋油船
国际海事组织规定从2009年起新造船舶必须安装压载水管理系统。2012年,中船重工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历经4年努力,成功研制出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这是我国第一套自行研制设计生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该系统当年首次安装远洋油船。
青岛双瑞公司研制的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是我国首套获得国际海事组织最终批准的压载水管理系统。目前,青岛双瑞已具备年产100台该系统生产能力,同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球售后服务网络,已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等多家国内外船厂、船东签订了32万吨超大型油轮、集装箱船、散货船等项目合同。
联合通航:打造“中国总装”直升机
今年6月,青岛联合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器材集团组成的中方合作伙伴,与空客直升机集团签署了关于在青岛中德生态园建立H135直升机总装线的框架合同。
根据合同,合作各方将在青岛中德生态园合资建立欧洲之外第一条H135系列直升机总装生产线,该总装线将严格按照空客直升机德国标准进行投资建设,计划于2018年正式投产,设计产能36架/年。总装线所在的青岛,将成为空客直升机在华唯一的轻型系列直升机工业合作基地。项目投产后,在中国销售的H135机型将全部在青岛生产,并与欧洲本部保持同等技术水平、同等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记者 林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