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墨蓝色硅谷的国家深海基地,
有一个高大上的家伙,
它的名字叫“蛟龙号”,
是曾创造过7000米下潜纪录的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就在近日,“蛟龙号”又迎来两位新兄弟。
他们就是:
“海龙二号”无人有缆潜水器
“潜龙一号”无人无缆潜水器。
深海中心打造开放型国家公共服务平台
“蛟龙号”,“海龙二号”与“潜龙一号”的家均落户在国家深海基地。
而“蛟龙号”已经在国家深海基地落户将近两年了。
据了解,国家深海基地项目在国内史无前例,是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深海技术装备支撑基地。
作为一个集深海科学研究、海洋资源调查、深海设备改造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型国家公共服务平台,深海中心已经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作业办法,更有效的加深我国对深海科学的认识,提升我国在国际海洋领域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深海中心把科研需求及大型设备的应用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提高它的使用效率,并对其进行高效、规范的管理。
“三龙”聚首,让中国
在国际海域上说话更好使!
“蛟龙号”、“海龙二号”和“潜龙一号”,均是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深海勘查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三类典型的深海运载器。
它们都曾多次潜入深海,并创造深海科考奇迹,是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标志和里程碑。
自“蛟龙号”2015年入驻国家深海中心后,国家深海中心就在载人潜水器维护保养及航次任务组织实施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由潜航员为主组成的载人潜水器维护保障队伍日益壮大,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已初步形成。
此次“三龙”的聚首,将不仅为国家深海基地增添科考利器,还将大幅提升我国国际海域资源勘查的效率和精准度,助力我国深海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前沿,提高我国在国际海域的话语权。
“龙兄弟们”各个身怀绝技
“蛟龙号”曾创造7000米下潜深度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
作为载人潜水器,它由潜航员驾驶操作,可以携带深海工程技术人员或科学家亲临海底目标作业区域,进行最为逼真的现场观测、原位探测、精细采样等工作,主要应用于载人的深海资源勘查和深海科学考察领域。
那些年,创造的传奇
2009年~2012年
“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
其中,2012年7月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
2013年~2016年
蛟龙号完成了3个航次、8个航段的试验性用,海上作业260余天,累计下潜70次,搭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等下潜60余次,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科学考察成果。
2015年3月17日
完成印度洋下潜任务的“蛟龙号”搭乘“向阳红09”船停靠国家深海基地码头,正式安家青岛。
此后,“蛟龙号”在国家深海中心得到了精心的维护保养,参与的每个试验性应用航次都取得了圆满成功。
去年,“蛟龙号”重返马里亚纳海沟区密集地开展6000米以下的深度作业,其中6500米以下深潜次共5个,超过6000米深度潜次共9个,最大下潜深度6796米。
依托“蛟龙号”的大深度作业优势及科学家可现场仔细观察取样的技术优势,2016年的试验性应用航次在全球深渊的代表区域——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作业,成功获得了大量海斗深渊探测的第一手资料和样品。
“蛟龙号”的另外两个兄弟——“海龙二号”和“潜龙一号”虽然不能载人,却也有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业优势。
“海龙二号” ROV效果最强
“海龙二号”是由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3500米大型深海作业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是我国目前下潜深度最大、工作能力最强的水下机器人之一。
作为作业型缆控潜水器,由操作手在支持母船端遥控控制,根据潜水器线缆传来的海底影像远程控制潜水器本体的运动与机械手的精细取样作业,水下作业时间较长,在深海科学研究和海洋工程领域有广泛应用。
它除了在潜水深度上的优势之外,还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一些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包括虚拟控制系统和动力定位系统。
2009年10月23日,中国“大洋一号”科考船使用“海龙二号”在太平洋赤道附近洋中脊扩张中心,观察到罕见的高26米、直径约4.5米的巨大“黑烟囱”,标志着我国成为国际上极少数能使用水下机器人开展洋中脊热液调查和取样的国家之一。
“潜龙一号”最智能
6000米自主式无人无缆潜器 “潜龙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研制的服务于深海资源勘察的实用化深海装备。
潜龙一号的最大续航能力24小时,配有浅地层剖面仪等探测设备。通过预编程实现水下自治运动规划,可完成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细探测、底质判断、海底水文参数测量和海底多金属结核丰度测定等任务。
“潜龙一号”项目于2011年11月正式启动,2013年3月完成湖上试验及湖试验收,5月搭乘“海洋六号”船在南海进行了首次海上试验,累计完成7次下潜,最大下潜深度4159米,获得了海底地形地貌等一批探测数据,设备布放与回收成功率达100%。
据了解,在这三条“龙”中,“潜龙一号”是最智能的一个。与“蛟龙号”及“海龙二号”相比,“潜龙一号”可以真正实现自主导航、自主作业以及自我保护。
“蛟龙号”更适合于定点或小区域作业,而“潜龙一号”的工作范围更大,作业时间更长,在海底勘测地形地貌作业时间可长达30几个小时。而且由于体积小、行动灵活,“潜龙一号”更适宜集群使用。
“三龙”让青岛的海洋科技城市地位坐的更稳了
在去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并首次明确提出“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的中国深海战略“三部曲”。
围绕这一清晰主线,深海基地在蓝谷巍然崛起,青岛成功抢占先机,成为丈量科研发展“国家深度”的排头兵。
“三龙”与青岛结缘,将有助于提高青岛市在深海前沿科学研究领域的技术支撑水平,促进深海尖端科研成果的产出。
同时,对于青岛市集聚高端人才和促进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具有直接现实意义,对于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和蓝色硅谷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提前透露!新的科考母船
预计2019年3月下水
目前虽尚未安排“三龙”共同出海的科考任务,但可以确定的是,“三龙”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未来,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国家深海中心主任于洪军透露道,正在设计的新的科考母船预计于2019年3月下水,为“三龙”收放进行量身定制的甲板可以搭载“三龙”同时出海。
据了解,“‘蛟龙号’的优势是现场感很强,但对安全系数要求高,因此可以在‘蛟龙号’下潜之前,先由‘潜龙一号’或‘海龙二号’进行海底观察,提供地形地貌信息。”
“龙氏家族”仍在壮大...
据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海龙二号”总设计师朱继懋介绍,“龙”家族还在不断壮大。
目前,他们已经研发出了6000米级的“海龙三号”,正在进行海试;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联合研制的11000米级ARV型潜器项目已经启动,这种潜器可以同时实现带缆和无缆两种操作方式,即使在水下出现缆绳断了的情况,也能依据自供电源启动自主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