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家门口养老托起“夕阳红”
老有所依牵动每一个家庭,青岛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养老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市始终把养老服务作为民生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按照我市提出的“老有颐养”目标,每年把发展养老服务业列入市办实事。自2012年以来,我市已经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8张,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100%的城市社区,试点建设30处社区养老机构,逐步实现老人在家门口养老,全市老年人的福利水平持续提升,困难老人居家养老实现全覆盖。
创新
小型养老院实现家门口养老
李沧区75岁的赵大爷因脑溢血导致左侧偏瘫,行动不便,平日里还需要有人陪同康复,但是儿女们都上班,老伴儿还要照料小孙子,于是赵大爷住进了离家步行大约有十分钟距离的紫荆苑社区青鸟颐居长者照护中心。中心为赵大爷提供了专业护理和康复医疗服务,老人可以住在这里,有人负责照料。因为离家近,每天下午老伴儿都会接来孙子陪赵大爷做康复训练。
据悉,青鸟颐居长者照护中心是一所拥有20张床位的社区小型养老机构。去年,市民政局探索集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小型养老机构建设,首批试点建设30处,以满足老年人“家门口”养老的需求。据悉,这种小型养老机构不同于养老院,床位在30张以下,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为周边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全天候护理照料之外,还通过日托和助餐等居家养老服务方式,辐射到社区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群体。比如社区老人都可以来中心“搭伙”,每顿餐费8元;中心可以为老人提供送餐、助浴、理发等居家养老服务,送餐到家只需10元。生活依赖度高的老人可以入住小型养老机构;依赖度低的老人可以白天在机构活动晚上回家,也可享受机构的专业为老服务。这样,老人不用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社区环境,家人也便于照顾,满足精神赡养的需求,平衡老人的养老心理以及家人的赡养困难。
市民政局局长曹勇介绍,养老机构社区化、小型化、连锁化,社区、居家、机构多种模式融合发展是我市“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方向。 30处小型养老机构建成后,可满足1000多名老年人就近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至少为1200多名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多元的生活照料,在全市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社会力量建设一批易于运营管理、回收期较短、便于见缝插针广泛覆盖的小型多功能养老机构。
建设
医养结合青岛走在全国前列
社区小型养老机构的建设,是我市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项创新探索,可以让老人在家门口实现养老。据悉,这5年来,我市力抓全市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场所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养老选择。在机构养老方面,到去年底,全市登记养老机构228家,养老总床位达6.33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8张,比2011年底的千名老人13张床位提高了近2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我市还每年对1000余名养老护理员开展职业技能免费培训,持证上岗率7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倍多,养老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两个孩子都在外地,老伴儿过世了,做饭吃饭都是一个人。现在好了,住进养老院,有人给做饭,还有医生护士24小时照顾,小病小灾不用担心。 ”68岁的陈玉美家住胶州市三里河街道,是一个典型的乡村“空巢老人”,但是和许多乡村空巢老人不同的是,在“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下,陈玉美的晚年生活过得健康快乐。街道卫生院在养老院内建立了卫生室,设置了全科诊室、治疗室、药房等,4个驻岗医生护士每天查房,为老人们做常规体检,通过专业的医疗服务,将关口前移,托养老人足不出院即可享受到24小时健康服务。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青岛走在了全国前列。这几年来,我市采取了有力措施,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全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数量以及护理型床位比例居同类城市前列。 2015年底国家民政部、卫计委“全国医养结合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多次报道青岛医养结合新模式。当年我市新建、扩建养老机构32家,新增养老床位9316张,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全市一半多以上的养老机构成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 2016年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 《关于促进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若干政策》,为医养结合服务创造了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 2016年青岛成为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
特色
社区照料中心覆盖城市社区
在仙游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0多名老人正聚在娱乐室内打麻将;而在另一处活动室内,老人和志愿者们在制作绢花;在康复医疗室内,几名老人一边开心聊天一边在做理疗。据悉,这个社区食堂可容纳40人聚餐,还能为行动不便或有需求的老人送餐,每天可满足100人到150人就餐配餐需求。分布在我市各个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让老人们不仅能享受就餐、休闲等服务,还能获得短期托养、陪诊、助洁等服务,最主要的是还能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服务。
崂山区中韩街道鲁信长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以低价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午餐,汤免费,主食管饱,菜价优惠,一顿荤素搭配的营养午餐只需5—8元就能享用;即墨市国立日间照料中心由国立职业培训学校运营管理,利用培训学校的资源优势,组织老年人免费参加保健按摩、书法、绘画、舞蹈、戏曲等特长技能培训班,日均服务老人60余人;胶州市市南小区日间照料中心,引进南京美特康公司进行运营管理,为社区老人提供助乐、助医、助游、助餐、助急、代购(助老超市)及求救求助呼叫信息服务和精神关爱等服务;莱西市2个示范点全部由社会组织投资建设,根据年龄段对60—89岁老年人就餐打折,对9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
记者采访时获悉,2015年,我市将建设3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示范点列入市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之一。通过建设日间照料中心示范点,吸引了30个社会组织、企业承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管理,解决现有日间照料中心因经费、人员不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就近短期托养难、社区老年人午餐难问题,一批社会组织成为社区养老的重要力量。每个日间照料中心日均服务40人以上,多的达到100多人。
截止到2016年底,全市共建成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336个,覆盖100%的城市社区和72%的农村社区,建设助老食堂249个,日均服务社区老人3万余人,其中送餐助餐7800余人。
试点
打造社区失智照护全国范例
家有失智者,可以说是一个家庭的灾难。目前全世界每3秒就有1人失智,但因服务资源相对稀少,社会对失智症的知晓度不高,这部分老人及家庭的养老服务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据悉,青岛市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200万,是全国老龄化程度严峻的城市之一。人口老龄化进程中更为严峻的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人数越来越多,其照护难度比一般失能老人更大,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和压力也更大,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最紧迫、最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虽然还没有对我市失智者数量进行摸底调查,但根据老龄人口发病率来进行计算,青岛的失智老人估计得有五六万人。
在关爱和照护失智老人方面,我市又在全省率先进行了探索。去年中英(青岛)社区失智者照护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落地青岛。据悉,我市聘请国内著名专家组建了专家团队,选定了8个社区作为试点单位,将用一到两年时间打造起失智友好社区的雏形,探索建立起社区失智照护的管理模式,打造青岛社区失智照护的全国范例。社区失智者照护试点工作的启动,无疑将为失智症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福音,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根据我市制定的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试点项目的主要任务有6项,首先要通过收集资料、采访、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分析服务资源与失智者照护需求之间的差距,并形成报告。同时要通过了解英国失智者照护国家计划、框架和照护体系筹资渠道,借鉴英国失智者照护能力建设经验以及失智者友好化社区建设经验,比照英国现行的社区失智者照护模式,通过试点社区找到适合青岛发展社区失智者照护的工作方法和模式并形成报告。
福利
161万名老人免费享意外险
都说生活在青岛的老人特别有福气,这可不是空口说白话。全国各地发生的老年人跌倒“扶不扶”的问题屡屡成为社会舆论焦点,去年,我市由市、区(市)财政出资统一为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户籍人口)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增强老年人特别是困难老年人抵御意外伤害风险的能力,全市161万名户籍老年人受益,成为全国首个政府全额出资、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实现普惠的城市。去年5月1日起,我市实行60-64周岁老年人半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65岁以上老人则早已免费乘坐公交,在出行方面,不论本市还是外地的老人都能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
这几年来,我市持续提升全市老年人福利水平,发挥好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能,困难老人居家养老实现全覆盖,开展城乡一体化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市南区开展“送奶、送报、送家政、送爱心、送午餐、送健康”六送居家养老服务;市北区建立虚拟养老院——“市北e家养老院”,依托12349信息平台,为老人提供专业居家养老服务,困难老人免费配备具有心率监测、GPS定位、跌倒报警功能的智能腕表,便于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抢救。全市居家养老服务员2600多名,为7788名城乡困难老人提供每月45—60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为扶持社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2013年以来我市对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和企业每年给予1万—7万元补助。推进老年人福利适度普惠,建立和实施了80岁以上低保老人高龄津贴制度和8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补助制度,在全省率先将商业保险引入机构养老。
计划
大力发展“互联网+养老”模式
随着老龄化加剧,养老问题始终是我市关注的重点。未来将加快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城乡一体、医养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重点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与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形成养老服务“十分钟”服务圈。
提高养老机构的建设标准和管理水平,解决养老床位总量不足与空置率较高的矛盾,打造“颐养青岛”养老服务品牌。推进以老年护理院、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重点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行民办公助、公办民营、连锁经营等运作模式,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达到50张,护理型床位占40%以上。建立区(市)、街(镇)、居(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城市社区达到90%以上、农村社区达到60%以上。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达到50%以上。推动医疗、养老资源结合,构建养老、照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推广“各类社区和居家养老机构+医务室或护理站”服务模式。“十三五”末,有条件的养老机构都要实现医养结合。
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确保生活困难群体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完善困难老年人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切实解决失独家庭养老保障问题。开展健全志愿者服务及补偿机制试点,探索“养老服务储蓄银行”模式。加快建成 “两台一网”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完善养老服务业信息统计和动态监测制度,大力发展“互联网+养老”模式,积极推广智能化养老新技术。
■百姓故事·栾瑞琴 77岁
把养老院当家她不舍得走了
今年77岁的栾瑞琴老人住进位于家门口的天海易元养老中心六七年了,吃饭、洗衣、看病等样样都有人照料,儿女们偶尔来看看,或者到了节假日,把老人接回家住几天。 “每次过节,儿子把我接回去住,我就特别挂念这里,住不了两天,就让儿子送我回‘家’。 ”栾瑞琴老人乐呵呵地说,她自幼因疾病留下残疾,行动不是很灵便,自从老伴去世后,她就独自生活。后来栾瑞琴提出要住养老院,儿子起初还不同意,说是怕人笑话,不过从住进了家门口附近的这家养老院以后,儿子就放下了偏见。有了服务人员的精心照顾,老人跟在家一样,每天吃的饭换着花样,和一群老人说说笑笑,不定时有志愿者带着出去游玩,偶尔还跟团到全国各地旅游,日子过得无忧无虑。而这一切都依托于我市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建设和完善,老人说养老院就是她的家,她不舍得走了。
数说养老
●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全市161万名老年人受益。
●自2016年5月1日起,全市60-64周岁老年人全部享受半价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优惠政策。到去年底,已累计办理半价卡37.17万张,占全市60-64周岁老年人数的74.3%。
●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建成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336个,覆盖100%的城市社区和72%的农村社区,建设助老食堂249个,日均服务社区老人3万余人,其中送餐助餐7800余人。
●全市登记养老机构228家,养老总床位6.33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8张。每年对1000余名养老护理员开展职业技能免费培训,持证上岗率7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倍多。(记者 吴帅摄影 记者 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