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讯 近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北印度洋“天休”区分别完成第10次下潜(总第132潜次)和第11次下潜(总第133潜次)任务。这标志着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海上作业结束,“蛟龙”试验母船“向阳红09”计划将于4月7日停靠三亚,进行人员轮换和物资补给后,赴南海执行第二航段任务。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总第132潜次最大下潜深度3548米,水中停留时间10小时16分钟。蛟龙号在“天休”热液区沿测线调查观测,应用地热探针测量了沉积物地热梯度,完成了测深侧扫微地形测量,取得矿化围岩、热液硫化物及烟囱等样品。
总第133次下潜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3555米,水中停留时间9小时39分钟。此次科研人员在“天休”热液区沿测线开展调查,发现2个活动热液喷口,测量了热液喷口流体温度(最高温度307℃),采集热液流体样品,取得热液硫化物样品、地幔岩、短柱状沉积物插管、热液羽状流及热液盲虾等样品。航段首席科学家韩喜球表示,在“天休”的两次深潜调查为研究超镁铁岩型热液系统硫化物成矿作用、资源潜力及热液生物种群连通性提供了珍贵资料。两次下潜中,科研人员还拍到了两种类似章鱼的深海生物。
现场总指挥于洪军介绍,本航段是蛟龙号首次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下潜,先后在卧蚕、大糦、天休等热液区开展了11个潜次的调查工作,首次获得西北印度洋脊热液流体样品,采集了宝贵的视像资料和地质、生物样品,多次测量活动热液喷口温度,其中最高温度达358℃,体现了“蛟龙”定点精细作业的强大优势。(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