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故事】跨越4000公里的救助 青岛这群医生要让来自西藏的聋儿能叫妈妈!

2022-06-13 05:54 作者:李丽涛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原创】

(记者 李丽涛 摄像 张力伟)

看着两岁的女儿挥着小手,缓缓消失在自己的视线内,次旺拉姆再也没能忍住自己的泪水,心里一遍遍祷告着:手术一定会成功!

6月8日,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小患者,5位来自西藏日喀市桑珠孜区失聪患儿即将接受免费医疗救助。在前一天完成2位中耳炎患儿手术后,6月12日另一位双侧鼓室硬化并鼻窦炎患儿和一位需要人工耳蜗植入的2岁女童相继被推进手术室,即将迎来他们新“声”的世界。

“我的孩子不会叫妈妈。”

2020年,次旺拉姆一家迎来了新的生命,小女儿拥庆康卓出生了。可没过多久,她发现自己的孩子似乎有些不一样。“在耳边怎么叫她都没反应。”拥庆康卓6个月大时,次旺拉姆发现女儿的听力似乎有些问题,无论自己多么大声地呼唤,女儿一直无动于衷。

“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当医生说出极具专业性的诊断结果后,次旺拉姆的心凉了半截。原来女儿拥庆康卓是先天性的耳聋,除了右耳剩下的一点点感知,左耳听力完全为零。听力上的缺陷,也直接影响了女儿的语言感知能力。在本该牙牙学语,能大声叫爸爸妈妈的年纪,拥庆康卓却只能紧闭双唇,被困在自己无声的世界里。

由于听不见也说不出,次旺拉姆不得不寸步不离地陪伴在女儿身边,有时候看见妈妈悄悄抹眼泪,拥庆康卓还会懂事地为妈妈擦去眼泪,学着大人的样子拍拍妈妈的后背。“我时常觉得命运很不公平,为什么,为什么偏偏就是我的女儿听不见。”次旺拉姆说。

为了治好女儿的听力问题,次旺拉姆北上南下,四处求医,由于女儿耳聋程度过重,唯一的办法只有植入人工耳蜗。“最少也得20多万,还只是一只耳朵。”次旺拉姆伸出两根手指比划了一下,摇了摇头。丈夫在外靠打零工维持生计,自己一个人在家照顾着上四年级的大女儿和失聪的小女儿,对于次旺拉姆一家来说,20多万的手术费用实在无力承担。

青岛医疗队送来新“声”希望

就在次旺拉姆一筹莫展之际,6月7日,一个好消息送到了她的身边。青岛援藏医疗队正在筛查当地失聪儿童,符合条件的患儿能带到青岛接受免费救助!

幸运的是,在大部队来青前一天才得知消息的拥庆康卓,完全符合治疗条件!“太好了,当时接到消息就立马决定过来,孩子有希望了!”在三医两位援藏医生和一位随行翻译人员的帮助下,包括拥庆康卓在内的5个孩子,跨越4000多公里,从西藏来到了青岛。

按照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对口支援西藏工作部署,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至今已先后派出八批援藏医疗队员,赴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区进行医疗帮扶,进行对口专业技术精准援助。从2021年援藏医疗队带回首批3位失聪患儿后,青岛三医正式开启了青岛援藏桑珠孜区救治康复项目。

“这些患儿只是藏区很多失聪患者的一部分,由于没有良好的医疗救治条件,很多孩子们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此次随行的援藏医疗队成员李克飞告诉记者,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每个镇上仅有一家简陋的卫生院,市级区级医院甚至都没有开设耳鼻喉科。不少因为先天发育、后天外力或中耳炎并发症等导致失聪的孩子,因失聪而自卑、辍学,甚至无法融入社会,他们是急需帮助的群体。

手术后,她能和正常孩子一样生活

6月8日,5位患儿正式入住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医院为孩子们设置了专门的病房,一日三餐定时送饭,为了避免交流不畅,西藏当地政府还特意派出一名卫生院护士作为随行翻译。“在这里住得很安心!”次旺拉姆用着不太流利的汉语表达着感谢。

经过各项检查评估,5位孩子中有3位接受中耳炎治疗,1位要安装右耳义耳,年纪最小的2岁女童拥庆康卓则需要植入人工耳蜗。手术前,作为主刀医生的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杨嵘告诉记者,拥庆康卓的这次治疗十分及时:“孩子属于语前聋,由于年纪小,尽早植入人工耳蜗,接下来做好康复训练,很快就能说话,跟正常孩子一样生活。”

坐在手术室外等候的次旺拉姆,正通过手机向远在西藏的家人介绍最新情况。等出院后,次旺拉姆想带着小女儿去看看青岛的大海,想给独自在家的大女儿买几串贝壳手链,她还想……她最想孩子能听到自己的声音,能开口叫自己一声“阿妈”。

随着手术室的大门再次打开,熟睡中的拥庆康卓被缓缓推出。“手术非常成功!”听到医生肯定的回答,次旺拉姆再次流下激动的泪水。术后3—4周,等植入的人工耳蜗一开机,那个无声的世界将被打破,拥庆康卓一定能听到妈妈呼喊着自己的名字,而次旺拉姆也能听到女儿叫自己一声“阿妈”。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