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新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密集公示,青岛方向明确、路径清晰

2022-08-20 21:07 责任编辑:中石 来源:回澜听涛
分享到:

最近,各省级工信部门陆续发布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据中金公司研究部初步统计,各省(市、区)公示新增企业合计达到4357家。其中,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也公示了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54家青岛企业入围。

自2019年以来,工信部已先后公布三批共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名单,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高端产业领域。加上已经公示的第四批,我国已总计公布四批共911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专精特新”企业正在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代表着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以及创业创新新态势。

回蓝1.png

将目光投向青岛,6月发布《青岛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十大专项行动方案》,7月发布《青岛市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并同步设立“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指数”、蓝海股权交易中心“专精特新”专板、首贷信用贷服务中心……一系列举措推行之后,青岛市便意在剑指“专精特新”这一核心领域,以创业创新之志,奔赴城市发展的新高地。

“专精特新”缘何“声名鹊起”?

北交所的设立,让资本市场一度热捧“专精特新”。但即便在北交所热度趋于正常后,各省、各市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的关注度也丝毫未减。深圳、宁波都提出力争到2025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600家,北京、上海的目标则分别是500家、300家。

为什么“专精特新”企业越来越受到关注?

从企业本身的属性来看,“专精特新”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在自身产业链条中拥有“独门绝技”的中小企业,其能够优先聚焦制造业短板弱项,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攻关,重点解决部分产业“卡脖子”的难题。

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质的“专精特新”企业,与德国“隐形冠军”类企业有着相似定位,瞄准“缝隙市场”、聚焦细分领域,在自身所处的产业链节点中拥有强劲的竞争力。

补足全产业链条,突破关键技术难点,是“专精特新”企业最具价值的优势,而这也恰恰符合中国制造业升级、智能制造转型的现阶段需求。

回蓝2.png

从产业视角看,我国虽然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但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不足,产业链上“断点”“堵点”较多,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杀手锏”技术。特别在数字化基础技术体系、自动控制与感知、核心软硬件、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方面存在短板,而对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控制力与主导权同样不强。

制造业升级的背后驱动力毫无疑问是创新力。基于此,便需要大量的“专精特新”企业以喷涌之势,提升产业及城市的创业活力,连接“断点”、疏通“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最大化解决“卡脖子”难题。

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是产业的要求,是发展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

青岛的“专精特新”

有土壤也有路径

作为一直求索于打造创新创业高地的城市,青岛是否具有“专精特新”企业生长的土壤?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土壤相对肥沃。

“专精特新”的企业定位聚焦于实体经济,偏重于生产制造端口,这显然与青岛市深厚的制造业底蕴相匹配。更重要的是,作为国内最早提出引导工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城市,青岛早在2012年就印发了《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认定办法》。

单从时间节点上看,青岛市的“专精特新”之路便走得先人一步,既有底蕴,又具远见。

与此同时,青岛市民营经济局近年来也始终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认定及扩量提质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在出台了《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办法》《青岛市培育和奖励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实施方案(2019-2022年)》等一系列扶持、奖励政策外,也逐步探索出“坚持分层梯度培育和分类靶向扶持并重”的基本路径。

《青岛市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要不断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能力水平,到2025年,逐步构建起“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两条优质中小企业孵化育强体系。

可以看到,在“专精特新”这条道路上,青岛始终以探索者的姿态向前而行,并依托于区位内的产业优势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路径。

明确的路径与优沃的产业土壤,让青岛“专精特新”企业渐成规模。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育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7654家(含731家公示中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0家;在工信部三批次专精特新“小巨人”评选中,青岛市97家企业成功入围,44家获批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持续发力的底气

政府平台与大企业赋能

企业集群初具规模,但不能代表青岛市就已经站上了“专精特新”的高地之上。需要看到的是,在工信部公布的前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北京264家、上海262家、宁波182家、深圳170家、天津134家、重庆123家、成都110家,青岛97家的数量仅排全国第8位,居副省级城市第4位,与宁波、深圳入围企业数量尚有较大差距。

“国家队”数量不足之外,青岛市自身产业链条尚未形成完整生态,这也影响了“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数据显示,相较于深圳16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分布在半导体设计、3C服务、软件信息服务等几大领域,青岛“专精特新”等高成长企业分布于20多个产业领域,整体呈散点分布状态,且所在产业普遍缺乏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聚集效应不明显。

显然,青岛“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虽然已见成效,但置于全国的维度来看,和前几位的城市相比仍有差距。但青岛培育“专精特新”的路径明确而清晰,——有了方向,就不怕路远。寻到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而后奋起发力,方为创业之城的风采。

而在这个方面,青岛也确实拥有自后赶超的实力与底气。

聚焦政府平台,青岛市已累计认定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89家,其中10家平台获批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服务,构建了“市、区市、平台基地服务机构、服务站”四级和市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联合会为补充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为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如果说政府平台的搭建,是城市从宏观层面展现出自身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综合实力;那么大企业赋能模式则是具象到企业的微观视角,以大企业为核心,为中小企业们赋能、加速。

在大企业赋能这条路径上,海尔的探索尤为突出。其依托海创汇平台,以自身的生态资源为基础,汇聚全球一流产业资源、风险投资、孵化器、高校科研机构等,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生产、供应链、渠道等全产业链服务,最终构建起了“大企业赋能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模式。如今,海创汇平台已服务中小企业4000多家,孵化5家上市公司、7家独角兽、102家瞪羚企业、3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政府平台是青岛发力“专精特新”领域的底气,而大企业赋能则是这座城市所独具特色的创新模式。有坚实的根基,又有差异化的武器,便能在“专精特新”这条道路上无往而不利。

“专精特新”,是时代赋予的道路,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是创新实力的全面展现,更是城市竞争角逐的全新赛道。产业立市、产业强市的青岛,正在培育自己的“专精特新”企业集群,而后以创新之志、青春之力,扬帆于新时代的风潮之中。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