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科技工作者就是最关键的创新人才。
奋进正当时。这是一场青岛科技界的盛会,广大科技工作者相聚一堂,斗志昂扬再出发。
10月27日,青岛市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市委书记陆治原出席开幕会并讲话。他强调,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四个面向”,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再立新功。
大会对第十三届青岛市青年科技奖获奖者进行了表彰,来自青岛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50名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奖。获奖者涉及矿业、海洋工程、机械、材料、电子信息、医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汇聚着青岛科技创新的澎湃动能。
科技工作者是推动创新驱动引领社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是青岛最宝贵的财富。青岛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工作者,通过评选最美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奖、科学技术最高奖等方式,向科技工作者表达最高的敬意。
“放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引领力,青岛市科协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在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以科技创新为“发动机”,青岛正从制造强市迈向“智造”强市,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引领的背后是人才的引领。进入新发展阶段,青岛对科技人才这种新型生产要素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此次大会为新的起点,青岛市科协将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自立自强、勇攀高峰,进一步推动科技工作者做好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01
科技创新“排头兵”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是解决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经济发展向质量更高、实力更强前进的核心动力。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过去十年,中国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
这些成果的取得,无一不依靠科技人才的推动。正是有了科技工作者的拼搏奋斗,才有了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我国才能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尊重科技人才、激励科技人才、培育科技人才,已经成为发展“共识”。我国将每年的5月30日定为“科技工作者日”,就是要号召全社会尊重科技工作者,鼓励更多青年人投身科技创新。
这是因为科技人才,尤其是“头部”科技人才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一位核心科技人才背后,往往有一个优秀的科技团队,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和能量,可以提升一个行业、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城市的影响力。
例如,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赵正旭,就率领青岛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系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发了三维实时航天可视化技术,为“嫦娥工程”系列任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等多个航天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让“上天”“下海”的大国工程中频频出现青岛身影。
再如,获得青岛市2022年最美科技者的劳春峰博士就是海尔智家科技研发的领头人之一,他带领科研团队研发了几十项里程碑式的产品,不仅实现了家电行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也有效提升了国产智能家电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在某种程度上会“刷新”城市的发展高度。而“决定”这个高度的,归根结底是科技人才。眼下,锚定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青岛需要更加强大的科技人才支持。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有力的牵引力,广大科技工作者重任在肩。
02
凝聚发展合力
在所有的科技工作者中,两院院士是站在我国科技领域“金字塔尖”上的人,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少数”。
不久前,2022年院士专家山东行活动在青岛举办,13位两院院士应邀来青,深入产业园区、高校察调研,为青岛的产业、科研发展“把脉支招”;参加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为青岛发展提出真诚建议;走进企业开展了21场交流对接,寻求前沿成果在青岛转化的合作机会……
让青岛在发展中搭上院士团队这趟资源“快车”,青岛市科协功不可没。作为科技工作者的组织者、凝聚者、服务者,青岛市科协有着“科技工作者之家”的称号,通过打造院士专家工作站、举办院士讲堂、通过成立全省首个院士之家等方式,与院士智库保持着密切联系。
凝聚科技工作者发展合力,青岛市科协就是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的主阵地、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引导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连接器。
多年来,青岛市科协坚持强机制、搭平台、优生态,放大科技工作者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特别是2020年青岛入选“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以来,更是在全国打造了科技和经济融合的“青岛样板”。
青岛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王建说,通过搭建科创平台精准链接创新要素,青岛走出了一条“会展赛+科技智库”的特色路径,找到了一条为经济发展汇聚创新要素的“快速路”。
2020年,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在青岛成功举办,这是年会第一次落地山东、第一次在非省会城市举办。围绕国家赋予青岛的开放发展战略和青岛产业发展需求,年会为青岛“量身定制”了23个板块的多项活动,成为青岛拓宽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平台、提升产业创新策源力的强引擎。
此外,青岛市科协还连续举办9届青岛国际水大会、3届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推动一批人才、技术、产业项目落地青岛;举办全球海洋人才、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系列创新创业大赛,精准为青岛引进人才、项目60个,注册资本达1.4亿元。
中国科协麾下有超过200个全国学会,覆盖理、工、农、医以及交叉学科大类,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研究领域和产业门类。每一个学会都是一个搭载着行业顶级专家的平台,是一个顶级的“智库”。抓住“科创中国”试点城市的机会,青岛市科协发挥柔性联结的特色,主动对接30余家全国学会,推动青岛企业与全国学会等签署了72项合作协议;针对高端医疗设备、智能家电、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推动中国电子学会等13个科技服务团定向服务青岛;还多次组织青岛企业赴京与全国学会开展对接互动,并邀请全国学会来青开展企业园区科技服务60余场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作为一个群团组织,青岛市科协通过联系最广泛的科技人才、创新资源,充分发挥了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的组织优势,不断撬动智库资源、连接创新价值、延伸创新链条,逐步形成了服务科技经济融合的新模式。
03
融入创新发展大局
当前,青岛正锚定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增添科技力量,书写创新注脚。青岛科技创新迎来新的历史机遇,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从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的“沃土计划”,到推动涉海企业发展的“海创计划”,再到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硕果计划”,青岛正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动更多企业借助科研力量“升级”。这些企业就是片片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为实验室里的成果提供了最好的去处。
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青岛正振兴发展实体经济,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呼唤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助力,也让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方向更加“有的放矢”。
国家“海洋强国”意见、海洋“十四五”规划均提出,支持青岛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为青岛勇当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先锋,抢占海洋发展制高点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海洋科研领域,青岛集聚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科研人才队伍庞大,有责任、也有底气争创更多突破性科研成果,推动海洋领域科技自立自强。
同时,青岛也拿出最高诚意,与科技工作者“双向奔赴”。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奖金数额提升至每人100万元,鼓励科研人才创新创造;通过给优秀人才提供安家费、科研基金、项目资金等方式,面向海内外科技人才抛出“橄榄枝”;今年上半年,又印发了《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加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推进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做高质量发展的实干推动者、做自主创新的执着探路者、做创新创造的示范带动者,更加主动地融入创新发展大局,与这座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作者|耿耿 摄影|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