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海洋所等驻青院所乔迁新址,“大空间”要创造“大成绩”

2023-11-18 22:56 来源:青报观象山
分享到:

青岛海洋发展有很多优势,众多海洋院所集聚最是浓墨重彩。随着海洋强国建设的逐步深入,海洋院所的一举一动备受社会关注。

11月17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所”)乔迁仪式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古镇口核心区进行,标志着海洋所开始搬迁至位于古镇口核心区的青岛科教园,按照计划,预计今年12月底搬迁完成。

此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简称“海地所”)搬迁至青岛蓝谷,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简称“海仪所”)搬迁至青岛胶州。

观象君采访获悉,上述重要的海洋院所乔迁至新址,究其根本还是发展受原来空间限制,搬迁至新址后让其拥有更大的空间,将可集聚更多人才和资源,书写更多创新突破的新故事。

海洋所南海路园区

01

海洋所两次“搬迁”

事实上,海洋所并不是第一次搬迁了。

1950年,海洋所诞生于青岛市莱阳路28号,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国立机构,是我国海洋科学的发源地。彼时,还没有海洋所这个名字,而是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后来又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1959年,扩大建制为海洋所,并从莱阳路28号搬到南海路7号。此为海洋所的第一次搬迁。

在位于南海路7号的南海路园区,海洋所见证并直接推动我国海洋科学事业蓬勃发展。张玺、童弟周、曾呈奎、刘瑞玉、秦蕴珊等一大批海洋科学家集聚于此,在海带、扇贝等海洋生物研究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和奠基性工作;拥有“科学一号”、“科学二号”、“科学”号等海洋调查船,推动我国海洋科考从近海真正走向深海大洋。目前,海洋所仍然是我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海洋研究机构。

但近年来,随着海洋所的快速发展,南海路园区科研办公空间已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创新发展的需求,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迫在眉睫。于是,海洋所就有了第二次搬迁的现实需求,这也得到中国科学院、山东省、青岛市的大力支持。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2016年1月,青岛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订协议,青岛市在西海岸新区古镇口无偿划拨2000亩土地,用于中国科学院科教融合基地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建设;2017年,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教园正式开工建设,一期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包括教学区、科研区及滨海试验区;2021年9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投入运行,作为国科大首个京外科教融合学院在青岛开展集中教学;2023年10月,科研区完成条件配置、设备调试、服务保障等前期筹备工作,具备运行条件,为海洋所搬迁入驻奠定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海洋所得以搬迁入驻青岛科教园,与牵头建设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密切相关。2018年,中国科学院开始筹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海洋所众望所归,成为依托方;2019年,中国科学院与山东省及青岛市签约共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三方携手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2020年,中国科学院进一步决定,海洋大科学中心负责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教园建设与运行,统筹推进中国科学院海洋领域整体发展。

2021年9月,集聚中国科学院13家科研力量的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犹如一座海洋科技“航空母舰”,已在青岛科教园开启高质量运行,目前正加快实现海洋创新平台、创新团队、创新成果“三集聚”,抢占海洋领域科技制高点。“海洋所搬迁入驻青岛科教园后,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研究所发展的空间问题,极大地改善实验及办公条件,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发展将进入加速期。”海洋所所长王凡的话,道出了海洋所在新址上的发力方向。

02

海地所、海仪所乔迁新址

海洋院所搬离青岛“主城”并非个例。时间回溯到2021年,海地所、海仪所分别搬迁至青岛蓝谷和胶州。

海地所、海仪所搬迁同样是求发展“空间”,但二者不尽相同。

海地所需要发展空间,也需要近海空间。海地所福州路园区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福州南路62号,占地35亩,远离海岸线;而搬到青岛蓝谷后,在鳌山卫新增净用地88.16亩,新增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同时靠近海边,这不仅直接为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实验测试、海洋地质信息化和数据处理等业务领域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保障,而且有利于支撑其地调科研任务发展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海地所近两年的布局发展印证“向海”需求。2021年,海地所在即墨区柴岛西侧开工建设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2023年,该码头揭牌启用,成为我国深海探测“国之重器”——大洋钻探船的母港之一。大洋钻探船是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面向深海万米钻探的超深水科考船,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和超过10000米的钻探能力,预计2024年全面建成,交付海地所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管理运行。该码头的建成运行,将为大洋钻探船提供有力的基地保障。

海地所蓝谷园区

海仪所需要发展空间,更关注科教融合。2016年以来,山东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科教融合,推动山东省科学院和齐鲁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实现校院一体化融合发展。在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支持下,2020年,海仪所联合上合示范区管委会共建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构建海洋国际合作、科、教、产全链条深度融合的生态圈。

海仪所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一批从事海洋监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科研院所,国产海洋监测装备总体市场占有率第一。海仪所从崂山搬迁至胶州,除持续推进科技攻关、开展国际合作外,教育是其中的重要考量。依托齐鲁工业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和海仪所60余年的科研积累,2021年,齐鲁工业大学海洋技术科学学院(青岛园区)在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正式启用。截至目前,共有351名本科生及研究生在上合园区学习、生活。

03

原址何去何从

海洋所、海地所、海仪所搬离“主城”之后,原园区将何去何从?

于海洋所而言,作为国家、省、市科普教育基地,多年来,海洋所在南海路园区依托亚洲馆藏量最大的中科院海洋生物标本馆等特色科普资源,在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期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成为社会公众和青少年了解海洋科技进展、体验海洋科学魅力的一个重要窗口。海地所搬迁西海岸古镇口核心区后,南海路园区将如何利用?

观象君获悉,目前,海洋所还没有完全确定南海路园区的用途,后续用作研学基地是着重考虑的方向之一。

海地所福州路园区的用途已初步明确。海地所与青岛海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市南区人民政府已达成初步战略合作,三方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共建青岛海洋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海洋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技术服务提供有效支撑。

观象君了解到,目前,海地所福州路园区已启动园区更新改造,也已加挂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青岛)等多块牌子。据青岛市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园区已储备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青岛)等一批拟入驻项目,未来将聚焦海洋高技术产业,打造融合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海洋工程全过程服务、海洋地质探测、海洋开发、海洋高端装备研发及检验检测等一体化协同创新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培育基地。

海仪所位于崂山区的苗岭路园区,仍保留部分专家团队在此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工作。该园区未来的具体规划,目前还在统筹推进中。

齐鲁工业大学海洋技术科学学院(青岛园区)在上合海洋国际创新中心正式启用

得益于驻青海洋院所高度集聚,当前青岛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显著壮大了青岛海洋实力。多家驻青海洋院所乔迁新址,也展现了青岛这座城市重视、爱护海洋资源之心。我们也期待,这些海洋院所乔迁新址后,继续创造更大奇迹!

作者|勋祥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