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发力扩内需,持续优化动力机制

2024-03-07 06:30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发力扩内需,持续优化动力机制

青岛的内需活力,从今年开年的两个场景正初步显现——

2月26日,一汽年产40万件发动机高端部件青岛基地项目、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基地项目等195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全年青岛确定省、市重点建设类项目440个,计划总投资1.04万亿元。

2月29日,青岛邮轮复航后首艘访问港邮轮——“欧罗巴”号停靠青岛邮轮母港,开启了新一年邮轮经济“热起来”的序章,全年在青运营邮轮航次已经确定的达20余个。

消费是最终需求,投资是中间需求,两者共同构成了内需,构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青岛在消费与投资领域的这些新的变化,让人看到这座城市以内需为支点重构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努力。

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式要走出依赖要素投入驱动的模式,内需就必须成长为驱动发展的“主动力”。3月5日李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再一次指明,扩大内需不是稳增长的一时之策,而必须成为提升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的主动选择。换言之,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谁率先形成这一新的动力机制,就意味着谁抓住了赢在未来的先机。

引领服务提质

消费是一切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循环的终点,同时也是新的起点。

2023年,青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300亿元、同比增长7.3%,总量居北方城市第二位。

从消费的动力结构来看,传统消费正在焕发新生机,新消费也在逐渐扩围,形成更多对于消费的有力支撑:全市限上批发、零售、餐饮业分别增长13.1%、12.3%、28.1%,限上批发、零售业增速分别高于全省6.7、0.1个百分点;升级类商品消费增长较快,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0.1%和11.4%;网络消费规模不断扩大,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716.1亿元,增长12.0%,拉动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增长3.6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牵引下,青岛服务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3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近万亿元、增长6.1%,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63.4%,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20.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1%。商贸业占GDP比重为19.7%,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超30%;文化旅游业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9%。

进入新一年,青岛将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推动消费扩容提质。

回归供需的本质,消费提质扩容的“突破口”在于服务消费的创新供给。一部分增量来自原有的需求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费升级,产生了很多新的服务消费需求;另一部分增量来自原有的供给水平不能很好满足消费需求的增长,这就需要服务经济的创新发展。

以新晋“万亿消费城市”成都为例。作为继广州后第二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的省会城市,成都拥有数量庞大的文化和商业配套设施,并通过不断优化经营手段与内容,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

作为目的地城市,青岛在扩消费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在城市禀赋的基础上推动融合创新,聚焦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丰富文旅融合新业态,激活文旅消费新模式,开创属于凸显青岛特质的消费场景,打造一张张更加亮眼的“青岛名片”。

形成良性循环

消费和投资本质是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从“量”的角度看,消费的增长给投资指明方向,使得投资朝着更有回报的赛道发展,从而有效带动生产规模的扩大,继而拉动经济增长;从“质”的角度看,好的投资不断去引领和创造新的消费热点,消费的升级可以倒逼生产端工艺设计的改进、质量的提升以及效率的提升,并有效促进产业升级——凭借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趋势的敏锐嗅觉,在消费和投资之间不断寻找新的结合点,就可以在二者的良性循环中,整体带动内需提升到新的水平。

在直达市场的消费品工业领域,青岛有着长久以来积淀的产业优势。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都是这座城市的优势产业链。领跑在这些赛道上的领军企业也在用创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向终端市场的供给能力,带动青岛市规模以上消费品工业企业中高端产品营业收入占主营收入比重在近年来实现显著提高。

即发集团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联润翔纺织公司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宏量生产技术、源海科技公司新型海藻纤维产业化技术……纺织服装行业的创新推动着材料的高端化和产业的绿色化;在食品饮料行业,青岛啤酒五厂百万千升精酿啤酒生产基地、生物多糖多肽提取加工项目等重点项目带动行业加速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技术急剧变革中,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深度赋能作用进一步凸显,全面重构消费品工业企业的智能制造能力,拓展着青岛消费品工业的边界。

在即墨奇瑞超级智联工厂,数字化赋能让一条生产线在柔性制造中实现从“千人一车”到“千车千面”的突破。依托卡奥斯工业互联网为其打造的制造中台,这条生产线不仅可以实现油车、电车、混动车三种动力类型、六大品牌、十多款型号汽车的混线生产,还可以精准满足消费者在4S店选购时定制天窗、功能座椅、互联网大屏等42项个性化需求。

再将镜头转向莱西的海尔智家再循环互联工厂,一台500L容量的废旧大冰箱被缓缓推到上料口,经过预拆解、冷媒回收、自动打孔沥油、多重破碎、三级分选等自动化流程,变成了一堆堆拆解金属、再生塑料、循环部件,并以这种全新的形态,重新进入产业链。在这座中国家电再循环产业首座互联工厂,每年有200万台废旧家电被拆解,循环新材料产能3万吨,年碳减排能力约为1.7万吨,相当于种植155万棵树。

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和今年1月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的《关于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通知》,都强调了数字化回收体系的建设。海尔在青岛投资落地这一工厂的意义不仅在于赋予废旧材料新的价值,更在于其首先打造了全领域、全链路的再循环产业数字化平台,链接“制造-消费-再制造”的全流程,为行业提供了建设资源循环再利用体系的数字化样板方案。

面对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容错失的一环,可以为创新消费模式、壮大消费群体、拓展消费场景提供数字化基础。在青岛,“海之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中国移动智算中心、青岛自贸片区大数据算力中心等一批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拔节生长”,满足青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加速生长的需求,适应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和消费市场升级的新变化。

融通要素全链条

扩大内需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更加畅通的内循环。这意味着要打通生产、分配、流通等环节的要素全链条。

在生产环节,要畅通创新链,消除生产创新梗阻,用科技创新服务夯实双循环发展根基。青岛深化推广的“云端研发”模式正在提升着城市的创新节奏:70%以上研发行为由产学研合作促成、80%以上创新需求一周内得到响应、供需对接时间成本节省90%以上。

从初创企业微观层面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青岛还创新了场景创新应用实验室的培育机制,设立了全国首支场景领域拨改投资金“场景金”,通过“给场景、搭平台、优政策”为更多企业实现技术和模式创新创造机会。82家实验室所在企业成长迅速,累计研发投入12.2亿元,已有32家实验室所在企业累计获各类融资34亿元,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正在加速验证落地。

在流通环节,要以畅通的物流体系为扩内需“通筋活络”。2023年,青岛全市物流业增加值突破1600亿元,同比增长6.4%,占GDP比重超过10%。这一年,青岛在国家版图上承载的枢纽功能进一步被强调:青岛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加上此前获批的青岛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青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青岛“四型”国家物流枢纽全部获批,成为全国获批类型最全的综合物流枢纽城市之一。

“海陆空铁”四港联动的开放优势,让青岛得以更好地发挥枢纽作用,开辟了一条条畅通大循环的通道网络。青岛还被委以国家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的“重任”,将从“大流通”高度推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内畅外联的现代流通网络。

在分配上,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是制约需求释放的瓶颈之一。积极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将创造更多扩大内需的新增长点,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城乡纵深联动覆盖面。

今年1月出台的《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对担当区域发展“强龙头”的青岛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进行了突出强调,要求到2025年,青岛市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实现位次前移,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均达到78%左右。

对青岛而言,这是新挑战、新机遇,也是新使命。

面向未来,青岛将在深挖内需潜力中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