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对外友协副会长户思社接受环球网记者采访
【环球网报道 全国两会前方记者 周旭】2014年被称作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在教育领域又有哪些改革值得关注?3月4日,环球网记者独家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对外友协副会长户思社,曾多年担任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的他带来了许多对于教育改革的思考。
简单挪移不能解决区域教育失衡
今年两会期间,户思社带来的一个议案是关于均衡中西部教育发展的建议。他指出,现在东部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中、西部教育的发展则有欠缺。他认为,要从顶层设计上解决教育资源均衡分布的问题。他说,解决方法并不是简单的从东部往西部挪,而是增加西部的教育资源。不增加西部优质教育资源,这就会成为一个“零和”游戏。应该让东部、西部、中部在合作发展中取得共赢。
就增加西部优质教育资源的具体举措,户思社指出,要先在有一定教育基础的重要的中、西部城市增加人力、资金、政策的投入,并且要做长远的顶层设计、长远规划。他认为,这个顶层规划不是某一项政策,而是一个整体的设计,既包含师资资源、大学生资源、资金,也包括基础设施资源等,还要能持续很多年,慢慢积累。
户思社强调,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影响广泛,如果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区域发展就会受到很大限制,缩减地区差异、贫富差距就会遇到障碍。
高考英语降分反将凸显外语专业的专业性
2013年,教育改革中高考英语改革的走向引发争议,高考中英语分数比重降低的提法让许多人认为外语不再受到重视。户思社指出,对外国语言学习的态度常常代表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他相信中国不会因为外语的一个政策而影响自身改革开放的程度和水平。高考英语降分还会凸显外语专业的专业性。
他说,外语分值比重降低不会影响外语专业的发展,因为外语专业的发展一定是专业层面的,不仅仅是将语言作为工具来学习。他指出,作为专业,学习外语除了学习语言本身,还要学习对象国的文学、社会、思维方式等。专业本身有核心课程,不是会说语言的人都能学会外语专业的核心知识。支撑外语专业发展的是中国改革、走出去的需要。突出外语专业的专业性,高水平的外语专业才会健康存在。而提升了外语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帮助中外文化更好地对话。
从学生角度来看,户思社指出,不一定所有人都要学外语。“如果外语学习约束了学生自身其他优势的发展,那我同意这种改革。对于不愿意学外语或者有其他方面才能的学生,给他们留一条通道,让他们的长处也能得到发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可以做这样的改革”。
但他也表示,如果因为外语在高考中比重降低而影响中国对国外文化、改革开放政策的接受,还是令人担忧的。他说,这只是一个政策而已,会带来何种效果有待观察。
企业与学校对接是值得鼓励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送走2013年“史上就业最难年”,我们迎来了2014年“就业更难年”。如何解决就业难题,户思社从供需错位上提出自己的思考。他说随着人才智力、能力的不断提高,就业难将成为永恒性的问题。
他说,就业市场能够提供给劳动者的岗位很多,但适应个体的岗位不一定那么多。现在,每个个体对岗位要求越来越个性化,求职者不会随便找工作,找的工作一定要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所以在就业市场出现错位。提供岗位的企业只有在发展过程中,做得越来越好才能给年轻人提供越来越好的机会。
而另一方面,作为人才培养者,高校要给企业提供创造价值、创造品牌的人才也很难。企业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大学要不断适应企业的需求。市场需求不断变化,但高校课程、理念的改造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人才培养也需要相对固定的模式,如何将企业需求很快转化成人才培养,这也需要顶层设计的考量。
他援引西安外国语大学与环球网编译平台合作的案例讲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是一个出口之后做的事,是在学生进校之后就参与到未来的工作。经过四年时间,学生对环球网工作程序非常熟悉,有助于将来他们走上社会、走进企业;而学生参与的编译工作又成为课程设置,这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他认为,这样的创新会给中国未来企业、学校对接提供参考模式,国家应极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