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14日公布,截至14日17时,全国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60例,其中死亡13人。
13日17时至14日17时,全国报告新增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11例。其中上海3例,江苏2例,浙江4例,河南2例。河南省的两名患者为该省首次发现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新增死亡病例2例,为上海确诊病例曹某和王某。
截至目前,病例分布于北
北京首例患者病情好转
北京市顺义区14日上午向媒体通报了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情况:顺义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已对北京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居住地后沙峪镇古城村503只存栏家禽全部扑杀,并予以无害化处理。
北京市13日确诊的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系顺义区沙峪镇古城村的外来暂住学生,患儿7岁,其父母曾贩卖、宰杀活禽。4月11日患者出现咳嗽、发热症状后被送往地坛医院,目前病情好转,精神状态不错,还和当班的护士聊上学、聊动画片等。
据悉,患儿父母作为患者密切接触者已被分别隔离监控,每天自测体温,镇政府安排专人负责二人日常饮食和生活必需品购买。区教委对患者所在学校高丽营镇中心小学班级也进行了全面消毒,对与该生有密切接触的师生身体状况实施监控。
记者14日下午电话联系了患儿的父亲,他表示夫妻二人身体健康。患儿父亲告诉记者,自己是河北张家口人,来京10余年,4月2日来到古城村,之前在顺义区高丽营镇的工地打工。在古城村卖出的75只鸡都是从天津商贩处进货,由商贩送货上门。
目前古城村中心街已对来访人员与车辆全面登记。
H7N9疫情是否在加重
H7N9禽流感确诊60例分布于六省市,这是否意味着疫情在加重?国家防控措施会不会作出相应调整?公众该如何加强防护?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记者:上海密切接触者中出现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是否表明疫情出现了人传人?
答:上海市病例顾某,男,56岁,与上海市确诊病例於某为夫妻。患者4月1日发病,4月4日收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救治,目前患者病情危重,正在全力抢救中。
4月12日晚,我委与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共同组织相关专家研究认为,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尚不足以判定顾某的发病是由於某传染所致。
记者:现在北京也出现了疫情,这是否说明疫情在加重?国家防控措施会不会增加或调整?
答:北京市4月13日报告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该病例为7岁女学生,4月11日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肺炎表现,目前在住院治疗。患儿父母从事活禽贩卖及现场宰杀工作。患儿的2名密切接触者均无异常。
疫情发生后,当地政府及卫生部门均已采取了加强监测、积极救治病例、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密切接触者确定和管理等防控措施。
监测显示,目前病例仍呈散发状态,所有的病例间均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专家认为,目前疫情形势未发生显著变化。各疫情发生地正按照相关预案规定,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记者:如果在更多的地方出现确诊病例,实验室检测方面是否有充分的准备?
答:中国疾控中心已经向全国各地发放了16万人份试剂,覆盖到我国31个省份所有的流感网络实验室,目前,我国所有流感网络实验室均已具备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PCR核酸检测能力。
夫妻先后确诊、妻子已死亡、丈夫病危,专家称——
沪夫妻同感染 未证明人传人
上海前日报告新增病例与上海市此前的确诊病例於某为夫妻,国家卫生计生委与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共同组织专家研究认为,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尚不足以判定该病例的发病是由於某传染所致。
顾某,男,56岁,与上海市确诊病例於某为夫妻。患者4月4日收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救治,目前患者病情危重,正在全力抢救中。这是首例密切接触者中的确诊病例。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姜庆五认为,两个人发病日期从时间节点上来说,没有超过同一个潜伏期。所以专家认为还是同一代病毒的传播。这对老夫妻几乎生活在相同环境内,他们住得离菜市场很近,小区里还有鸽子,和居民生活也非常密切。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吴凡表示,通常情况下,潜伏期内病例的共同发生,一般不认为是二代病例。所谓二代病例就是指由其他人传播的。目前更多地倾向于因为一些共同的暴露因素而自己感染的自然过程。吴凡说,因为这个病毒是个全新的感染人的病毒,它在人间的自然感染史不是很清晰,目前收集到的有限证据,通过专家的判定,认为现在下人传人的结论为之过早。
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上海市卫计委共同组织相关专家就这两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关联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尚不足以判定顾某的发病是由於某传染所致。
专家认为应重视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聚集性病例的研究,加强对病例的共同暴露史、病毒的病原学特点与疾病自然史的研究。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表示,目前无证据表明该病毒具有持续人间传播能力。对于家庭聚集性发病现象和部分无动物暴露史的病例,也需要进一步调查确证是否存在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因为聚集性发病情况,有可能是因为持续密切接触而在人际间传播,也有可能共同或分别来自禽类等环境感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