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正文

阎肃谈抗战歌曲“民族的声音需要被铭记与传承”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景华 邓晖 2015-09-16 14:28:05 字号:A- A+

冼星海在指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合唱队排练《黄河大合唱》。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86岁了,工作表依旧排得满满的。记者致电想采访,老人一肚子“委屈”,“我每天只能睡5个小时,你们老把我当30岁的人来用”。

  可一听到谈的是抗战歌声,精神立马抖擞。这位从抗战炮火中走来的老文艺工作者爱唱歌,尤爱抗战经典,采访中更是歌声不断:从“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的悲情《松花江上》,“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的雄壮《黄河大合唱》,一直唱到“好音从天降,欣喜若狂。尝够了流离滋味,准备回故乡”的激越《还乡行》。

  “在中国音乐史上,从没有一个时期像抗战时一样,用歌声把全中国人民的心贴得那么近,更用歌声激发出奔涌不息的民族精神、谱写出全民族的战歌。它们永远是人心所向,永远是时代的强音。”已届耄耋之年的阎肃激动不已。

  这些深植于历史之中的金石之声,曾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彼时国难当头,响彻中华大地的嘹亮歌声,喊出了百年来国人面对列强侵略的激愤,更激励着千万爱国将士和民众奔赴抗日救亡的战场。

  “当时全中国音乐创作的高潮就是抗战歌曲,风格从‘悲情’逐渐转变为‘觉醒’。1936年前后,以《松花江上》为代表,歌曲更多地在描述苦难与呻吟。”隔着漫长岁月,重庆中学时的萧瑟夜晚被阎肃永远铭记,“十几个同学围坐在篝火旁。一个东北的女同学轻声吟唱《松花江上》,一人和、众人应,最后一起抱头痛哭。亡国痛终生难忘,被歌声激起的家国情怀更是从此深种”。

  但悲伤自怜只是片刻,民族的觉醒随即怒吼而出。

  “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抗战,目标一致,‘血性’成为主旋律。血性男儿,血性报国!烽火中的时代最强音,是《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经典,张扬着万众一心、奋起抗战的坚强意志,爆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千百遍哼唱,歌词旋律早已烂熟于心,阎肃却依然愿意对每个来访的记者放歌。

  在他眼中,这种传播就是在致敬:向为写《黄河大合唱》,在窑洞里待了一个星期、反复磋磨的诗人光未然致敬;向一路西行北上,用战歌唤醒群众的贺绿汀致敬;更向“热血”与“忠魂”致敬。

  穿透岁月的力量从何而来?在于淳朴简练的语言、铿锵有力的节奏、高昂激越的旋律。

  “抗战时期的重庆,青年学生在大街上作抗日宣传演讲,用普通话说的,大意是:日本太坏了,侵略了我们大好河山,霸占了东四省!(当时还有热河省)还抢走了烟台!后来,还有青岛!……一个老头儿刚巧路过,只是远远地听了听,摇摇头苦笑而去。回到家里,老婆问他:‘那些青年娃儿讲些啥子?’老头儿答道:‘没球啥子大事,是说哪个董四嫂(东四省),丢了烟袋(烟台),过后,又清到(青岛)喽。’”阎肃说,抗战歌曲没那么多弯弯绕,“老百姓不知道青岛、热河没关系,他们听得懂‘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悲愤,更听得懂‘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武器刀枪’的号召。”

  更重要的,是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扎根群众的情怀。

  “一大批学贯中西的音乐工作者功不可没。”敛起笑声,阎肃神情庄重,“田汉、聂耳、冼星海……他们就生活在疾苦大众中间,不掉书袋,不把自己关在门里,而是和人民群众紧紧相连,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

  歌声,记录一个时代,影响一个时代,也推动一个时代。

  “新中国成立前,重庆电台里放的是《玫瑰玫瑰我爱你》《如果没有你,日子怎么过》。而响彻延安的,是《二月里来》《兄妹开荒》《黄河大合唱》。”阎肃说,是健康、进步、向上、阳光的歌曲让人耳目一新,让人热血沸腾,让人精神抖擞,让人心向往之,“无数青年学子就是唱着这些爱国歌曲,奔向了歌中的‘山那边好地方’。这就是进步文化的魅力,这就是主旋律的魅力。”

  嘹亮战歌发出的铮铮报国声,也在阎肃心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现在,我心里依然经常哼唱着‘追上去!追上去!不让敌人喘气’那些歌。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

  阎肃说,他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到抗战歌曲的传唱中,歌声不歇、精神永传,“千万不要忘了这些歌,要多听多唱。一个民族的声音需要被铭记,更需要被传承”。(记者 张景华 邓晖)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江东旭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