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际 > 正文

英首富也玩不转!做吹风机的戴森:电动车不造了

2019-10-12 15:40 责任编辑:中石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分享到:

以吸尘器和吹风机闻名的戴森,放弃了一度轰轰烈烈的跨界造车计划。

10月10日,戴森公司创始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向全体员工宣布:放弃造电动车。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要造的电动车不赚钱,或着说“不具商业价值”。

此前媒体曝光的戴森电动车专利图

据了解,戴森公司曾在2016年投资超过2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18亿元)启动电动汽车项目。当时戴森公司表示,这款车将不会瞄准大众市场,所投资的资金一半用来开发电动汽车,一半用来开发电池。

有人评论:事实证明,跨界造电动车太难了!

前英国首富放弃造电动车

因为“不赚钱”

10月10日,戴森宣布,已经决定放弃造电动车。

戴森创始人詹姆斯·戴森表示,戴森工程团队已经做出了非常好的原型车,产品非常符合戴森的理念,但可惜在商业上并不可行。

由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买家,戴森决定把电动车项目砍掉,关闭英国和新加坡的研发机构,把研发资源投入到固态电池、感应技术、视觉系统、机器人、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这些已经比较熟悉的领域。

对于此次项目的放弃,戴森在邮件中说道:“我们的电池研究一定会给戴森带来深远的好处,创新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成功的道路绝不是线性的。这不会是戴森第一个改变方向的项目,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虽然放弃项目,但戴森还是很重视项目的工程师,其在公开信里表示,希望能在公司为一些员工找到一些新工作方向,当然,如果有人不希望留在公司,公司也会公平地给予他们应该得到的尊重。

现在,虽然戴森中国官网仍旧有电动汽车链接入口,但具体页面已经不存在了。

200多亿的大项目:戴森造车始末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戴森公司的电动汽车项目于2017年正式对外公布,当时创始人戴森曾称这将是一款“截然不同”的电动汽车,有机会成为这个以高端家用电器而知名的公司的最优秀产品。

事实上,戴森在电动车上布局已久。在2015年,戴森花费9000万美元收购了创业公司Sakti3。Sakti3是一家专门开发全固态电池的公司,在业内享有盛名。

戴森是“不差钱”的。创始人今年初还曾登顶英国首富(虽然后来又被挤下来了),个人财富目前高达115亿美元。

截自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

金融时报称,戴森公司在新兴科技领域共投入了2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24亿元),用于研发人工智能、电动汽车、机器人和电池等,其中电动汽车和电池业务各有10亿英镑的投资预算。

戴森进入电动汽车领域的时间,正值电动汽车处于风口阶段。据《财富》杂志计算,除了传统大型汽车制造商宣布进入电动车领域,纯电动车品牌例如特斯拉和蔚来也加入其中,整个行业的投资金额在未来10年内将达到3000亿英镑。

而戴森曾经也对电动车业务寄予厚望。去年10月,戴森宣布在新加坡设立其首个电动车制造厂,并计划动工建造两层楼高的生产设施,预计工厂2020年竣工,为其电动车在2021年面市打下基础。

戴森过去公布的新加坡电动车工厂渲染图

在人才配置上,戴森也同样显出勃勃野心。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戴森的全球生产开发主管是阿斯顿·马丁的前工程总监伊恩·米纳兹(Ian Minards),其汽车商业总监安迪·高夫索普(Andy Gawthorpe)曾担任捷豹路虎的营销战略和规划总监,工程主管约翰·斯坦福德(John Stamford)曾是梅赛德斯AMG英国F1发动机部门的电子产品主管。

今年年初,据欧洲《汽车新闻》报道,戴森还宣布任命前英菲尼迪全球总裁罗兰·克鲁格(Roland Krueger)将执掌其电动车业务。

继续固态电池研究

宣布停止项目时,詹姆斯·戴森强调,这并不意味着这款汽车或者汽车团队的失败。对整个团队来说,接受这样的决定是艰难的。戴森将从现有的其他业务所空缺的充足岗位中,寻求合适他们的机会;无法转岗或不希望接受转岗的汽车团队成员,也将给予他们同等的支持和尊重。

戴森将继续25亿英镑的投资项目,用于新技术研发及戴森工程与技术学院的扩张,并持续拓展他们在马姆斯伯里、哈拉温顿、新加坡及全球其他地区的业务。戴森还将专注于制造固态电池及其他核心技术项目,把握包括传感技术、视觉系统、机器人、机器学习技术及人工智能在内的技术,所带来的发展机会。

“总而言之,我们的投资胆略丝毫不减,我们将继续深化公司基于英国和新加坡的发展。”詹姆斯·戴森表示,“戴森从创立之日起,就勇于承担风险、挑战自我、不断用新产品和新技术突破现状。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能够不断前进,但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通向成功的道路总是充满曲折。这不是戴森首次改变项目方向,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戴森今日的雄心壮志,投资实力和无比强大的团队让我依然万分期待着戴森的未来。”

值得注意的是,戴森宣布在电动车行业的退出,似乎也给国内的电动造车新势力泼了一盆冷水:连不差钱、技术控的戴森,都觉得电动车不够挣钱,那中国的造车新势力真的能坚持把车造出来吗?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中石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