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初一语文删除鲁迅文章 官方:原因不便说

来源:青岛晚报-- 2013-08-26 12:33:40 字号:TT

初一语文删除鲁迅文章 官方:原因不便说

    眼看就要开学,从学校领取初一语文教材(上册)备课时,不少语文教师发现,今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在结构和篇目上都发生了巨变,教材中原有的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风筝》也被删掉了! “从教20年,我知道国内关于中学语文教材‘去鲁迅化’的风潮发生过多次,但大多数时候只是讨论,并没有真正实施,这次竟然真的删掉了。 ”对于新版教材的“变脸”,很多学生喊“轻松”,但一些老师和鲁迅研究者则表示“遗憾”。

     事件

    新版初一语文教材《风筝》飞走

    近日拿到新版初一语文教材备课时,青大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张旭红和初一语文教师王婷发现,与往年的教材相比,新修订的语文课本发生了巨大变化,蒲松龄、郭沫若、流沙河、玛丽居里等古今中外不少大家、名人耳熟能详的9篇经典作品被删除,代之以魏巍、史铁生、贾平凹及丘吉尔等现当代作家及名人的9篇文章。按说,自2001年使用新课改教材后,每年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会出现小幅调整,但一册教材30篇课文中,一次性替换了9篇文章,这在13年来尚属首次。鲁迅先生的经典——《风筝》被撤掉之后并未更换鲁迅其他经典文章。至此,初一上册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首次全面“撤退”。

    反响

    过度解读致鲁迅越来越难懂

    对此,市实验初中、青大附中及超银中学等热点初中一线语文教师表示,平时上课讲鲁迅的文章时,由于文章有些晦涩难懂,上课时经常出现“老师累学生更累”的现象,所以不少学生听说撤了鲁迅文章,觉得轻松了不少,但鲁迅文章深刻的思想性和犀利、简约的语言风格更让师生们印象深刻。

    曾任市普教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的市政府专职督学牛锡亭表示,鲁迅的多篇经典文章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水平。由于身处文言文到白话文转变的年代,他的有些文章在现代人看来有些晦涩难懂,给学生的感觉总是太深奥、抽象,除了语言风格外,编著教材的人总是刻意过度解读鲁迅文章也是主因之一。牛锡亭多次听到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反映,鲁迅的不少散文本来比较浅显易懂,学生理解起来也不太困难,但教师参考书和教辅书中却总是倾向于深入挖掘文章背后的政治深意,而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来说,这种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如果要大量介绍时代背景又没有足够充裕的时间。而这也是30多年来,我国语文教材,特别是初中、高中语文教材编著过程中的通病。

    新闻链接

    删除的9篇课文

    《童趣》(沈复)、《理想》(流沙河)、《短文两篇》《人生寓言》(周国平)、《我的信念》(玛丽居里)、《夏感》(梁衡)、《山市》(蒲松龄)、《风筝》(鲁迅)、《郭沫若诗两首》(郭沫若)。

    新增的9篇课文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我的老师》(魏巍)、《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我的早年生活》(丘吉尔)、《王几何》(马及时)、《风雨》(贾平凹)、《虽有嘉肴》(《礼记》)、《河中石兽》(纪昀)、《小圣施威降大圣》(吴承恩)。

    鲁迅研究专家

    读《风筝》有必要

    原青岛大学中文系主任刘增人,曾担任中国第一个鲁迅研究中心主任、《鲁迅研究年鉴》主编。 “去掉鲁迅的文章我有两个感受,第一是遗憾,第二是无奈。 ”刘增人说,课本去鲁迅化的讨论由来已久,真正去掉了初一上册课本里的《风筝》,他认为是民族文化的悲哀。

    人教社

    删除原因不方便说

    为何决定删除《风筝》?记者致电人教社,语文责编王涧表示“不方便说”。前天下午4点,记者到书城想找一本初一语文课本,“无数家长来问过了,上午就卖完了。”导购说,书城已经安排调货,来应付大量等待的家长。初一学生家长宋宁说,孩子上衔接班听说课本改了,急着预习,“我已经给孩子从初三毕业生那里借了一本书,没想到教材也改了。 ”(记者 张贝 赵黎)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