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今年再建百个新型农村 村民可月月收津贴

来源:青岛早报-- 2013-11-05 06:35:07 字号:TT

告别黄土地 踏进新社区

    离开祖辈几代人维持生计的黄土地,搬出曾经的大瓦房,起初,许多村民满腹牢骚和委屈。然而,当他们走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在被暖气烘得冒汗的房间里舒舒服服过冬时,曾经那些不情愿早已被满脸的幸福取代,随之而来的,是享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喜悦。今年,青岛市提出了再建设100个新型农村的计划,并规划在全市建成1000多个新型农村社区。

    放下锄头搬进高楼

    穿过胶州湾隧道,沿着滨海大道一路向西,半个多小时的工夫,就能看到一片崭新的居民小区。小区入口处设置着保安亭,一座假山的一侧石壁上镌刻着漂亮的红字:“珠山文苑”;小区宣传栏内电子屏幕不断滚动显示着当天的天气情况和各种信息;头顶上的监控摄像设备注视着小区内的每一个角落……这里是黄岛区灵山卫街道办事处最具代表性的新型农村建设样本——珠山文苑社区。

    48岁的毛瑞芬原先是北窑村的一名普通村民,村子就在小珠山脚下,她的肤色红里透黑,过去每天下地干活在她的脸上留下了风吹日晒的痕迹。现如今毛瑞芬在珠山文苑社区负责计生工作,放下锄头,换上了短款风衣,脖子上缠着一条漂亮的纱巾,彻底离开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她的家就在这个社区其中一栋居民楼的12层。

     有过担心更多是憧憬

    “退回去四五年,谁也想不到能住进今天这样的房子。”走在小区里,毛瑞芬跟邻居们打着招呼,4年前村子拆迁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毛瑞芬说,拆迁前她所在的村子一共有121户376口人,小珠山项目建设时,北窑村在被征地的范围内,因为要搬离原先的地方,而且要“失去”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地,许多村民不买账,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突然要上交土地,难免有些不舍和不解。

    尽管很多人存在抵触情绪,但怀着对新型农村建设的一份憧憬他们还是搬出了自己的家园。2009年,北窑村连同黄石圈、张家村以及杨七岭、朱戈庄等部分自然村共800多户村民以及39家企业,一起被并入拆迁范围,面积多达10万多平方米,除去用于安置建设的土地,共计腾出土地、山地、林地等2185.92亩。

    “大家有空就来看看,既盼着新房快点建起来,又琢磨着新房子到底是个啥样子。”毛瑞芬说,在外租房等待回迁的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吃过晚饭,村民们就约着一起到盖新房的工地看看,从一片空荡荡的地基开始,到后来的一层、两层、十层……看着钢筋水泥搭起的高楼,村民们心里的那面小鼓敲得越发厉害,原有的担心逐渐变成了期待。

    告别炉子享集体供热

    在等待了两年后,2011年,珠山文苑社区第一批回迁房交付使用,22栋多层楼房,背靠小珠山,南濒灵山湾,健身路径、社区卫生中心、幼儿园、娱乐室一应俱全,当大家领到钥匙打开自己的家门时,原先的忐忑立马消失得无影无踪。自来水、燃气、抽水马桶、有线电视,不少居民简单收拾后立马就搬进了新家,分开两年的老村民、老邻居又重新聚到了一处。

    毛瑞芬记得,大家都想着快点住进新家,回迁当年几栋回迁楼就几乎住满了,冬天通了暖气,村民们彻底离开满屋子煤烟味的日子。“过去为了过冬取暖,家家户户都得生炉子,早早地就得劈柴火、买煤块,到了冬天这炉子一点,最担心的就是夜里发生危险。”毛瑞芬说,自打搬进新房子,冬天最冷的那些天,家里热得可以只穿一件单衣,原先厚厚的棉袄都被塞进了橱子的最下层,再没动过。

    除了冬天有暖气,做饭有燃气,珠山文苑社区的各种配套设施样样不落。2012年,灵山卫办事处投资358万元铺设了6475米污水管道,并建造了4座化粪池,通过区内主干管接入市政污水管,收集珠山文苑污水,输送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随后,全社区又安放了120个标准垃圾桶、60个果皮箱,方便群众日常生活垃圾集中存放,由办事处环卫队每天统一清运。社区管委会设有29名专职保洁员,按照“划片定岗、责任到人、全天保洁”进行管理,使全社区长期保持整洁。同时,街道加大整治力度,着力提升社区及黄海学院周边环境,对区域路网进行了高水平的绿化、亮化、硬化建设,投资近千万元对社区内部进行了绿化提升,增加市民休闲公园等公共基础项目,完善水、电、气、暖等生活设施配套,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四间平房换两套新房

    在毛瑞芬的邀请下,记者跟随她走进了位于小区一栋楼房,打开12层的一间房门,迎面是一个半人多高的大鱼缸,十几条红色的鲤鱼自在地游来游去,地板、吊顶、新沙发、大彩电……所有现代化电器和家具一应俱全。“我们都是农村人,也不会收拾,就这么住呗。”毛瑞芬说着,脸上满是幸福。毛瑞芬打开电视机,又指着阳台上的一台电脑说,她有两个女儿,老大已经工作了,老二在潍坊上学,她和丈夫闲下来没啥事,她就看看电视,丈夫则跑到阳台上玩电脑,两个人互不打扰,如果还感觉无聊,就去老邻居家串串门、聊聊天,总之每天的日子过得十分舒坦。

    “我们家算是分房最少的一部分村民,只有两套房,我们村里分到四五套的也不在少数。”毛瑞芬说,按照拆迁补偿协议,她家里原先有四间平房,回迁时先分一套不少于70平方米的多层房,回迁的第二年,社区另外的13栋高层也建好之后,又分到了一套90平方米的高层房。为了这两套房如何安排,毛瑞芬和丈夫连同两个女儿一起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最后决定,住进面积稍大的高层房,多层房则专门对外出租。毛瑞芬说,她家出租的那套多层房,一年能挣回租金1.2万元。“我们这边离老胶南市区和开发区都不远,灵山卫中学距离社区只有一条马路,小区配套又齐全,很多人都看好了我们这里的房子。”毛瑞芬告诉记者,珠山文苑社区是周边最早建成的新型社区之一,社区的环境数一数二,加上交通也便利,很多人都来小区租房,前几天她碰上一户新邻居,一打听才知道,对方是为了孩子上学,把自己的老房子出租后,专门到珠山文苑社区租房的。如今社区的房源已经非常抢手,老老少少的村民离开种了大半辈子的土地,现在靠出租房子也能生活无忧。

    月月津贴福利送上门

    住着一套出租一套,新农村建设不仅让毛瑞芬和其他村民住进了楼房,挣到了租金,社区里的福利也让全体村民尝到了甜头。为了实行人性化的惠民保障政策,珠山文苑社区的回迁村民每人每月可领取20斤面粉、10斤大米、1升花生油和40元的蔬菜副食补助,满45周岁的男性村民和满40周岁的女性村民还可以免费办理一份失地农民保险。

    除此之外,男满65周岁、女满60周岁的村民每月能领取375元的补助津贴(一般补助金100元、中老年人补助金100元、养老保险金175元);男满45周岁、女满40周岁的可领取200元补助津贴(一般补助金100元、中老年人补助金100元);其他每人每月领取一般补助金100元。如此一来,基本解决了村民们失去土地后的生活来源以及社区生活额外费用支出的问题。毛瑞芬说,有了房子,有了福利,住不愁、吃不愁,许多年轻力壮的都进城找活干,进公司、进企业,上班挣工资。“想想过去每天上山下地,脚上一鞋子泥,家里一层土,连件好衣服也不舍得穿,现在可好了,天天干干净净的,城里人咋生活我们就咋生活。”

    配套齐全生活很便利

    “那里就是万达的综合体项目,再过两年建好以后,我们这就更方便了,家里缺啥逛逛超市全都买回来,没事的时候再去看看电影,不想做饭了找家饭店尝尝美食。”站在自家阳台上,毛瑞芬指着远处的一片在建工地说。

    尽管珠山文苑社区位于老胶南市区和开发区之间,可好几条公交线都从社区门前经过,村民出门非常方便。“投上一块钱,想去哪就去哪。”毛瑞芬说,村里不少原先从来没出过门的老人,只要天气好,三三两两地结上伴,拿着免费乘车卡,坐着车四处“观光”。

    黄岛开发区灵山卫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珠山文苑社区已逐步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高档城市社区,环境质量水平不断提升、服务管理职能不断完善,社区组织机构不断健全,面向服务区域内居民提供高效、便捷、全面的优质服务,农民群众真正过上了城市生活。而珠山文苑社区只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样本,目前灵山卫街道办事处还有好几个村也在进行拆迁,一步步从农村向现代化城镇过渡,通过拆迁安置,集中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废物,恢复河岸生态,实现清洁家园,清洁水源,建设生态、休闲、人居、和谐的新农村。

    全市建成千余新型农村社区

    今年年初,青岛市提出了再建设100个新型农村的计划,并规划在全市建成1000多个新型农村社区。

    据了解,青岛市对农村社区建设分为“开发建设类”和 “传统农村社区集聚类”两类。“开发建设类”是指一些中心镇、功能区和城中村,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来推进,充分发挥市场的机制和市场作用,动员企业参与推进和开发。“传统农村社区集聚类”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增减挂钩、节约土地、有偿使用,取得社区建设资金;二是通过政府扶持资金和专项资金对基础设施给予补贴,对贷款融资给予担保和贴息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三是鼓励和动员企业参与,缓解资金压力。据悉,2014年我市还将继续推进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全市新农村社区今年已开建81个

    记者从市农委了解到,全市新型农村建设进展顺利,其中,集聚类社区建设进度加快,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工81个项目,其中53个社区主体工程达到正负零,开工面积1000多万平方米,完成投资额80多亿元。

    新农村社区建设中,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性高涨。在去年市财政兑现奖补资金激励下,今年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速度快、质量高,截至目前,已竣工运行379个,在建381个。同时,通过积极推进班子基础、群众基础、产业基础好的纯农村社区就地改造,平度市明村镇大黄埠社区、即墨市段泊岚镇天宫院社区、胶州市里岔镇良乡社区等纯农村社区建设实现较大突破。

    此外,两区共建成效初显。结合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同步推进社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同步转变。年内计划启动建设社区特色经济园区200个,目前已累计开工建设177个,全市现代农业园区累计达到559个、面积43万亩,已形成以藏南镇长阡沟社区、南村镇北村社区等为代表的两区共建典范。

    新农村建设要有乡村气息

    在日前举行的全市农村工作调度会上,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城镇和农村应当和谐一体,各具特色,相互辉映,不能有巨大反差,也不能没有区别,否则就会城镇不像城镇、农村不像农村。新农村是升级版的农村,不是缩小版的城市,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在规划上要突出农村地域、民俗和传统文化特色,要保护好农村古树、古宅、古桥、古院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要配套规划产业园区,遵循“两区共建”原则,强化社区产业支撑和居民就业保障。

    今年8月,我市出台《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技术导则(试行)》,规定新农村社区内行政管理、社区服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等配套样样不能落。

    “新型农村社区内建筑应包括住宅建筑、公建设施建筑和生产用房三部分。”据介绍,新农村社区建设有许多设计要求,例如:生产用房应与住宅分离,而且相对集中;其他建筑的设置,应符合无污染、不扰民的要求。建筑应以绿色、智能建筑为主,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的布置、群体组合、空间环境、使用者要求等多方面因素。社区内应建设一定比例的老年人住宅,且宜靠近相关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