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网事如歌·青岛故事】16万外来娃上学享同城待遇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6-08-24 05:36:07 字号:A- A+

16万外来娃上学享同城待遇

    10年前,河北辛集的张女士跟丈夫来到青岛打拼;如今,一家人住进了新买的房子。更为欣喜的是,他们的两个孩子江楠和江北进入家门口的李沧区王埠小学,跟当地孩子一样搬进崭新的校舍、体验丰富多彩的课程、感受老师的细心关怀。根据市教育局的统计数字,在青岛的中小学校园里,江楠和江北这样的外来娃多达16.5万,仅今年入学的外来娃就有2.25万,占到了新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他们和本地学生享受着同等的教育机会。

    多措并举保障新市民子女入学

    据了解,自2004年开始,青岛市就在全省率先取消新市民子女入学借读费。 2014年,市教育局再次发布新的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中小学教育管理办法,强调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保证新市民子女接受良好教育。

    据了解,新市民子女在青就读,在接受教育教学、参加团队组织、担任学生干部、评优奖励、参加校内外活动等方面与本地学生享有同等待遇;符合青岛入学条件并完成小学教育的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可以继续升入初中就读,其升学方式与本地学生相同;符合青岛入学条件并完成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可以继续升入高中就读,其报名规定、录取条件、收费项目和标准等与本地学生相同。《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年)》也提到2014-2020年6年内,新增1900余所幼儿园和中小学,将加大对农村学校、困难地区、薄弱学校、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弱势群体的教育资源配置。

    我市继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将新市民子女教育经费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加大对新市民子女集中学校经费补助力度。新市民子女与本地学生享受同等的国家助学政策,保障他们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我市还加强课堂教学衔接,针对流出地学校在学制、课程设置等方面与我市存在差异,探索创办“理想学堂”,对新市民子女薄弱学科进行集中补习或个别辅导。同时,还注重提高家长教育素质,开展爱心帮扶活动。据了解,经初步统计今年秋季学期全市将接收2.25万名新市民子女就读,占一年级新生总数的1/4。

    义务教育实现校际均衡

    据了解,青岛市坚持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放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位置。 2015年,10个区市均通过了国家“全国义务教育工作基本均衡县”督导认定。 2014年度、2015年度发布的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与比较研究报告显示,青岛市连续两年市域内义务教育校级均衡程度均排名第一。 2016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指出,青岛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满意度位居第一,其中在小学、初中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满意度方面位列第一,在校际差异方面位列第二。

    2015年,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45所,全市87%的中小学达到市定现代化学校标准。在资源配置上向农村倾斜,保障农村中小学重点建设项目推进,2016年,市级财政重点支持四市一区改造100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继续加快办学模式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市教育局组织三批共30所优质中小学与包括平度、莱西的镇村中小学等35所新建和发展中学校进行跨区域合作办学。稳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坚持实行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制度和“阳光分班”的办法。加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交流工作力度,2015年至2016年,补充教师6500余人;2016年,我市启动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工程,面向农村中小学招聘相关学科教师789名,占全年全市教师招聘总计划的28.6%,计划到2017年为乡村中小学共配备1400余名音、体、美等学科专任教师。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2015年全市普通中小学起始年级班额不超过40人的学校比例已达到54.3%,市内三区不超过省定标准班额的班级数达到96.4%。 2015年到2017年市级财政计划投入3亿元以上,重点支持解决普通中小学大班额等问题。

    姐弟俩每天携手上学

    沿着富锦路和巨峰路路口往南走100米,一栋崭新的红色外墙教学楼格外显眼,青岛王埠小学几个字更是引人注目。正值暑假,校园里显得有些空荡,远处传来呼喊加油的声音,原来是小学生们在进行足球比赛。江楠和江北姐弟俩正在看同学们比赛。 10岁的姐姐江楠看起来有些腼腆,不大喜欢说话,8岁弟弟江北则比较好动,不停地玩弄着手里的矿泉水瓶。

    10年前,张女士跟丈夫从农村老家一起来到青岛,做起了内墙装修的工作。经过两个人的努力,他们在黑龙江中路买了房子。长年在青岛工作、生活,他们越发喜欢这座城市,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孩子能够在这里上学。 “其实身边很多朋友的孩子都顺利在青岛上学了,但轮到自己孩子还是有些担心,所以我们提前两三个月就开始准备材料。 ”江楠的妈妈告诉记者。按照片区的划分,江楠起初分到了金水路小学上学,第二年王埠小学启用,江楠顺利转学到了离家更近的王埠小学。 “江楠转学的那年,江北正好也要入学。有了第一次入学准备材料的经验,第二年根本就没有担心孩子上学的事情。 ”张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张女士送女儿到金水路小学上学,需要经过3个路口,如今他们只需要经过一个路口,步行10多分钟就可以到学校。

    老家小伙伴很羡慕他俩

    入学后老师多样的授课方式、负责任的教学态度,更让江楠的父母认为选择在青岛上学是正确的。暑假,江楠和江北都回辛集老家呆了一段时间,村里的小伙伴们都很羡慕他们在青岛学到了新本领。“小朋友们都跟我学跆拳道呢。”弟弟江北告诉记者,他在学校里参加了跆拳道、布艺、足球等特色项目的学习,“老家的小伙伴会踢足球,但是像布艺和跆拳道他们就没学过。”江北告诉记者,小伙伴们很羡慕江北会跆拳道,更希望有一天能够到青岛找他玩。

    姐姐江楠参加的则是心理社团,说到参加这个社团的原因,江楠告诉记者,她从金沙路小学转到王埠小学时,班里的同学都不认识,一时不知道该如何跟新同学交流。学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在班里实行了小组合作制。每8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他们平时会在学习、生活、兴趣爱好培养方面互帮互助。经过不到两个月时间的适应,江楠很快就跟同班同学玩到了一起。她喜欢上了心理学这门课程,还成为了小组合作制其中一个小组的组长。 “班里很大一部分学生是新市民子女,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地方,语言习惯、生活习惯可能都有差别,怎么能用最短的时间让他们融合在一块,就显得特别重要。 ”江楠的老师裴婧告诉记者,她平时负责教语文课程,还负责学校的心理教育,通过小组合作制的方式,结合学校的沙盘教室,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了新环境。

    最近几天,姐弟俩的爷爷也从老家来到了青岛,看到孙女、孙子在这么好的学校读书,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在老家就听孙子孙女说学校很不错,到学校里看了看,真的是特别好,他们能在这样的学校上学,真是为他们高兴。 ”(记者 王世锋 摄影 记者 王建亮)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莫非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