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青岛新闻> 正文

青岛国际院士港:开辟“不一样”的创新之路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 作者: 2017-09-22 09:51:42 字号:A- A+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张华通讯员孙丽云王潇

最近,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墙上多了一个牌子:海洋技术军民融合联合实验室。

就在不久前,海军潜艇学院与李沧区人民政府签订共建海洋技术军民融合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合力打造海洋科学技术与应用创新的新高地。

可以说,这片长期以传统工业和商贸业为“招牌”、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城区,第一次与“海洋”如此亲近地建立起密切联系。

这是人才和科技支撑起的高端资源平台——青岛国际院士港与外来资源优势平台“联盟”迈出的重要一步,亦是青岛国际院士港逐步拓展为院士工作站(院士港一期)、院士研究院(院士港二期)、院士产业核心区等多个板块后开始初步显现的一次“核裂变”。

每一个周期性增长的背后,都有着改革创新的强力支撑。这一次,有着新旧动能转换带动结构转型升级鲜明印证的李沧,从骨子里将经历一场由改革创新触发的“深刺激”和“强刺激”。

并且,这种“刺激”以系统创新、规模创新、集成创新、协同创新为路径,誓要构筑起脱胎换骨的动力新格局:

关注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发展的“培土施肥”,打造李沧经济新的“发动机”;致力于传统产业“挖潜开荒”,推动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

当前,青岛国际院士港一期已成功运营。8月24日,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支持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建设发展,明确建立省、市、区三级联动机制。

站在这一基石上,李沧关于院士产业的总体架构正在逐步拓展,并有志于构筑起一种全新的院士经济生态系统。

在传统工业区转型加速的压力下,在省市战略的助推下,一场不一样的创新之路谋篇布局,一场产业的“核裂变”在厚积力量。蓝图,也在一步步地走向现实。

系统创新,从基因上改变产业属性

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各种显性和潜在风险相互交织——这是传统工业区面临的共同命运。

无可非议,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那就是用改革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我们的改革要向系统创新的方向推进。只有从基因上改变李沧的产业属性,才能实现真正的新旧动能转换。”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有着这样的战略思考,“建设青岛国际院士港,不是单纯地推进一个项目,而是要在科技体制改革领域作出积极探索,构筑一个科技、人文、自然有机融合的院士经济生态系统。”

其弦外之意不言而喻,李沧要摘去“高耗低效”的产业标签,需要从制度环境和制度供给等系统创新方面谋篇布局、深耕细作。

在李沧关于产业发展的讨论会上,李沧干部对未来的发展路径正在日渐清晰,并已达成共识:以一种系统创新的思维来“发动”李沧的新旧动能转换。青岛国际院士港是一个引擎。

而在李沧区委、区政府层面,同样是达成一种默契:围绕系统创新,形成制度化的安排,避免创新的举措“碎片化”,避免创新的结果只见“盆景”,不见“风景”。

日前,在市委组织部的协调下,以李沧区团队为主,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市场运作、专注创业”的运作模式,组建青岛国际院士港综合管理委员会和青岛院士港产业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聘请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王恩哥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聘请普华永道、戴德梁行等专业团队参与项目运作,构建“全身心、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服务体系。

此外,青岛国际院士港是李沧打出的“第一手牌”,院士研究院(院士港二期)、院士产业核心区等连环项目正在谋篇布局,即将相继“出手”。

美国硅谷创投教父史蒂夫·霍夫曼正在热卖一本书:《让大象飞》。当前,李沧以院士为核心,以系统创新为支点,集结各方力量同向而行,集合条线政策协同配套,目标就如本书所言,要让身躯庞大的传统工业区实现新时期的腾飞,其背后是一个系统的协调一致。

王希静分析说:“系统性意味着有方向性、有步骤性、有技巧性,最后实现高效性和全面性。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改革语境下,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在打造制度平台、优化公共服务、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下功夫‘搭台’,让市场和企业携手,在科技创新上‘唱双簧’,这样,院士的创造活力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

王玉田等院士们在接受采访时不谋而合地表示了他们对系统创新的关注:“对于从事科研的专家学者来说,系统性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可以吸引和集聚更多、更高端的资源要素。”

规模创新,院士集聚形成强大气场

院士工作站(院士港一期)占地面积88亩,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由26栋独体多层和3栋高层楼宇组成。

《管子·牧民》言:“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库不盈。”这样一片19.6万平方米的载体具备了能够集聚院士效应的“地利”,时隔一年多,鸿儒频至,群贤齐聚。

当然,这里也顺应了“天时”。在全国科研人员创业激情空前的氛围中,各地人才争夺战也愈发白热化。先行一步的青岛国际院士港则以“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预见性,率先为院士筑起了创业的“巢穴”,由此抢占了先机。

青岛国际院士港坚持国际性、顶尖性、中坚性、市场性四项原则,重点引进国际知名、年富力强、研究成果具有产业化潜力的院士。截至目前,已经累计签约引进了73名国内外知名院士,其中外籍院士47名,占64%。

从“追院士”到“院士追”,青岛国际院士港已形成了规模创新的强大气场,引起国内外院士的瞩目。

会前,李沧派出三支小分队,分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瑞典、德国、英国,与26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技术转移中心等进行对接。

并且,以欧美同学会国内首个海外院士工作站设在院士港为基础,李沧与中英科技文化协会、美中发展促进会、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等17个海外工作站建立起常态化联系。

今年7月,李沧借力欧美同学会,承办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来自22个国家的108名院士参加了此次盛会,集中签约院士33名。

由此,这片传统工业区拓展出一条通往国际的开放通道。

由此,这片传统工业区心怀更为豪迈的愿景:打造国际人才引进平台、海外人才创业创新平台,积极释放人才发展的原动力。

集成创新,产生“1+1>2”效应

在青岛国际院士港形成集体关注后,人们以一种不给喘息的热盼“追问”其续集如何开演:院士来了,何时开花结果?

记者从青岛国际院士港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刘国宁那里了解到,院士项目正在马不停蹄地推进中,目前20名院士的项目已进入落地阶段或评审评估阶段,部分项目已释放初步的辐射带动效应。

其中,袁隆平院士领衔建设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投入运营,组建起由6名博士、29名硕士构成的团队,试验基地内头茬海水稻10月收割,并在东营、即墨等地开展合作种植1500亩,明年将扩大到江苏东台、浙江慈溪、天津滨海等地,合作种植面积将突破1万亩。王玉田院士主持的针对神经疾病的新药研发项目启动,正积极推进临床前期开发工作,计划用两年时间进入临床期研发。何满潮院士主持的能源与环境(青岛)国际联合实验室落成启用。Park院士已与李沧一家区属国有公司和国内某上市公司注册成立合资公司,并选定生产厂房,从事轻质高强度新材料的产业化,已获得一份年销售合同额425万美元的长期订单。Seeram院士项目主要从事纳米纤维新材料产业化开发,已选定厂房,第一条生产线计划近期投入使用。

院士项目初露锋芒。从李沧的宏阔蓝图看,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目前,青岛国际院士港建立区级干部定向联系院士机制,以“妈妈式+互联网”的服务标准,实现一名院士、一个服务团队、一套服务方案,全程服务直至院士项目产业化乃至上市,并组建产业引导基金,引进和培育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不断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探索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

对此,李沧区区长李兴伟表示:“引进一个院士专家、带来一个创新团队、落地一批创新项目……这是李沧已在有序推进的工作,但我们更期待的是,打造一种适宜科创的软环境,有效集成院士们的创新要素,在优化组合中产生‘1+1>2’的集成效应,培育出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链,打造新一代复合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定位是网络信息、设计研发、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目前,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已有数位院士愿意“抱团”来青开展科研和市场转化。生物医药领域27名,新能源新材料领域25名。

协同创新,资源共享的深度合作

此次,海军潜艇学院与李沧区人民政府实现“握手”合作,其背后是300多万亿次计算能力的超算数据中心。

而这是青岛国际院士港实施协同创新战略的一次开始。

“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其核心在于,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目前,青岛国际院士港正与驻青高校及科研院所积极对接,通过政府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促进各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海军潜艇学院、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海军工程大学科研部等愿与青岛国际院士港资源共享、协同创新,驻青及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与院士港合作表现出浓厚兴趣,已开始进行接洽。

“这是当今科技创新的一种新范式。”院士团队牟绍艳对这种拆除“围墙”资源共享的探索可谓是鼓与呼。

当然,这种协同是一种资源间“强强联手”。为此,近期,院士研究院(院士港二期)、院士产业核心区等将陆续开工建设。300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也已到位。中冶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与李沧的战略合作也在加紧推进。

而在青岛国际院士港其他产业领域,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百度(青岛)创新中心、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也是捷报频传。

多种资源汇聚,渐闻“同频共振”之声。据悉,李沧确立的总目标是,用3年左右的时间,集聚100名院士特别是外籍院士,形成院士构成“三三制”格局,即中国籍院士、华裔外籍院士、纯外籍院士各占1/3,促进科学院与工程院科研优势有机融合,促进东西方科研思维和体制机制碰撞交流,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交叉融合,推动“党、政、军、企、金,产、学、研、用、推”相结合,在协同创新的环境中,全力推进“双十工程”——建设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科研院所或工程、技术中心,让院士们在青岛创业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王希静对未来充满信心,“新旧动能转换既来自‘无中生有'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也来自‘有中出新'的传统产业升级。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李沧要集合院士级别的人才智慧,在新旧动能转换这场战役中,突围闯出李沧的创新之路。”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