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翻到了最后一页,又一年忙忙碌碌行色匆匆。与其扼腕叹息时间太快,不如趁着假日放慢脚步,高楼大厦看久了未免有些厌倦,元旦跨年就去身边那些老街巷弄看看,用慢方式开启2018年。
太平路,青岛名副其实的一张老的城市名片,前海沿、小青岛、栈桥,都是青岛人抹不去的记忆,无论外地游客还是本地人,基本都会来过这里。新年小长假,不如就沿着这条海滨大道,历数过往的难忘岁月,还看美丽的青岛湾向未来延伸。
感受最古老的天后宫
太平路东起莱阳路和大学路路口,西到贵州路和朝城路路口。它是青岛最早的道路之一,见证了老青岛的百年沧桑,也同样守望了百余年的潮起潮落。
据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介绍,清朝末年,从总兵衙门沿青岛湾海滨修了一条通往黑澜兵营的驿道。德占青岛后,石砌海岸,在驿道基础上建了一条滨海马路,以德国皇帝名字命名,叫凯撒·威廉皇帝街。但是,中国人一般叫它前海沿儿,或南海沿儿。日占时期叫舞鹤町。中国政府收回青岛,认为青岛历遭德日侵占,为祈求太平,将旭山改名为太平山,将碌岛改名为太平角,将这条路改名为太平路。
太平路上有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明代的天后宫。从明代建成后,多次重修,现在的天后宫,后殿基本上是原貌,两株银杏是明代遗物,临街戏楼是1937年大修时重建的。院内的两座清同治年间碑,是记载青岛历史的珍贵文物。德占青岛后要拆除天后宫,遭到中国人强烈反对,众怒难犯,帝国主义最终没有得逞。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天后宫曾经是市南区少年宫。1996年,青岛市政府对其进行全面修复,并将其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于1998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现在,集天后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天后宫,每年新年期间都会开展丰富的民俗文化庙会活动吸引络绎不绝的市民。
放慢脚步体会历久弥新
沿着太平路由东往西漫步,最东段的太平路2号是赫赫有名的育才中学。太平路4号是栋1层的小房,带着浓郁的欧式建筑风格。很多老青岛人都知道,在这一个历经百年风雨的德式建筑内,是一处默默地为周边居民服务的污水处理泵站。太平路11号和13号,拥有这条路上最别致的两座小楼。世纪更迭,光阴逝去,它们却依然保持着青春和风韵。太平路13号,曾经是德国建筑师毕娄哈的旧宅。毕娄哈在青岛留下了许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圣弥爱尔教堂。然而,相比于其他作品的繁复华丽,毕娄哈为自己设计的私宅,却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味道,很有现代流行的极简风感觉。
再接着走,你会看到太平路17号太平路小学,资料显示该校建于1933年,经过数十年多次的改建,已经看不到校园最初时的样子了。现在该校却依然是市南区数得上的学校。当走到太平路23号,不妨留意一下,这座建筑采用了仿木结构,楼体为自由式布局不对称。屋顶体现了欧式风格的特点,两侧置大山墙,上覆双面坡屋顶,山墙上开窗,墙身上刻有木架的装饰。屋顶正中开折页式老虎窗,屋面上覆盖红瓦。建筑的周围以绿树环绕,营造出了一种惬意的生活状态。据说,该楼的设计师为日本人三井幸次郎,而当年的主人坂井贞一是日本商人。建筑风格类似的太平路31号,据说这里是亨利王子酒店旧址,它是青岛最早的高级饭店,建于1899年,由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尔设计。
栈桥跨越古今盛景
走过这几处独具异域特色的古老建筑,眼睛不自觉往海的方向一瞥,在堤坝和黑松的掩映下,已经清楚地看到青岛的标志——栈桥就在眼前。海鸥成群飞舞,冬日的海展现着它的别样魅力,晴朗的天空下,沙滩在温暖柔美中略显明媚,悠远绵长里蕴含着一丝慵懒与从容。海面风帆点点,波光粼粼,海风似情人的呢喃,温柔舒缓。站在太平路上观望,茫茫汪洋尽收眼底。栈桥本是1892年建的军用码头,后成为观光旅游景点。1915年劳乃宣在诗中写道:“海天万顷清光煦,沙堤千尺沿低树,斯须轩足登栈桥,直到沧波渐深处,士女如云不知数……”栈桥后来曾多次大修、改建,增建的回澜阁,是青岛第一个百年的标志。
栈桥往西,建于1902年的礼和商业大楼,现在已被旅馆商店占据。太平路最西端100多米路西,有几个民居院落,也都是德式老房子。
帕默1910年写的《青岛》(李厚基译)一书记载了当时太平路上的景观:“由优美的威廉皇帝大街向东,是通往大衙门的最近的道路。人们先后经过中心旅馆和亨利王子饭店,还要经过德华银行。在亨利王子饭店和德华银行之间、威廉皇帝路口顶端,矗立着锥形的叶施克纪念碑,它坐落于海岸上的一块不大的突出地面上,四周花园环绕。继续前行,还要经过山东路矿公司、中国大庙(天后宫)到大衙门,它也曾是德国总督办公地,1889年亨利王子曾在此下榻。”据鲁海先生介绍,亨利王子饭店(后东馆),1910年又扩建了中馆,1914年后叫大饭店,兼并了中央旅馆作为其西馆。抗日战争后,东馆曾作为办公场所,今已拆建为泛海名人酒店。
细细品味城市变迁
临近栈桥景区,很多游客还远远欣赏过位于太平路和中山路路口的中山路1号。整栋建筑为两层,并设有半地下室,屋顶开老虎窗,带阁楼。建筑以南面为主立面,呈三段式造型,窗台和檐口用粗花岗石装饰。建筑南侧为小型花园,设置遮蓬座席后,就是能享受海景的露天酒吧。走进内部,有古老的木质楼梯,保存完好的壁炉,历经百年依然不遮拦的海景……几乎整个20世纪,中山路一号都是一个值得玩味的地方。
据了解,中山路1号是德占时期德国在青岛修建的第一个俱乐部,是德国上层人士的社交场所。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改作会员制的国际俱乐部(亦称青岛总会)。1949年后俱乐部停办,建筑曾先后作为“中苏友好协会”和“青岛市科技协会”的办公楼。2009年,办公单位迁出,目前是一家西餐厅在经营,不管假期与否,常常吸引着人们去就餐,这座见证着历史的“中山路一号”,穿过百年的迷雾,如今的它依然在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记者杨健 摄影 赵健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