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青岛有两种泡沫,一种是大海的泡沫,一种是啤酒的泡沫,两种泡沫皆让人陶醉。”
大海对于青岛自不必多提,但啤酒更像是流淌在这座城市的血液。
青岛人到底有多热爱啤酒?我们将目光转向了位于青岛街头巷尾的啤酒屋,希望能探究一下啤酒对于青岛的意义。
人是需要灵魂的,而城市也是如此,一座城市灵魂是社会、文化、历史的呈现,是城市的底蕴、品味和精神追求。
青岛的灵魂又是什么呢?
城市是一种历史现象,而对于青岛,啤酒则成为了青岛城市文化的塑造者和城市变迁的见证者。
啤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酒精饮料,是水和茶之后世界上消耗量排名第三的饮料。啤酒一词最初是德文的“BIER”,而不是现在世界多使用的英文“BEER”。1897年,德国殖民者占领青岛后,“BIER”一词开始在青岛广泛使用。
1903年,英国和德国商人在青岛登州路上创办了中国首家啤酒厂——“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此时,“啤酒”一词还没有出现,当时的青岛人便把德文的“BIER”译为“皮酒”。
而彼时的青岛人对这种外国的舶来品还根本没有接受,但“养生”对于中国人是一种独有的文化,聪明的商人就将“皮酒”改名为“脾酒”,健脾养胃一下子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销量也就突飞猛进。
到了近代,“脾酒”与口接触就形成了现在的“啤”字,最早流行于青岛民间,是青岛人的发明。现在,青岛人创造的“啤酒”一词,已经成为德文BIER的正式翻译名称,风行世界。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质,每座城市的人们也有自己的性格,而这些人串联起来就形成了这座城市的气质。
在青岛,啤酒几乎和每一个人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也编织了青岛的气质。
啤酒屋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在这里喝酒的,有市井小民,有开豪车的老板,有时尚艳丽的美女,有刚从工地下班的泥瓦匠,总之,为了一口沁爽的啤酒,这里可以包容一切。
人们不被身份的问题所困扰,一杯3块5的扎啤端起来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就更能彼此接纳与包容。
青岛位于黄海之滨,自古以来就受着海洋文化的深刻影响,这种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相统一的。而啤酒就更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无论男女老少,青岛人对啤酒都有一种天然的好感。
夜幕降临,年长的人们会在啤酒屋里坐下点一杯扎啤消暑纳凉。
年轻人则更注重喝啤酒的场景与氛围,各种各样的酒吧和精酿小酒馆则成为年轻人的不二之选。
啤酒让人与人之间人与城市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让各年龄层的消费群体在不同的场景中,都能找到共鸣。夜半的啤酒,清爽的海风让青岛充满了青春活力。
在青岛喝酒,你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行话,“一厂?二厂?五厂?”冰的?常温?一半一半。外地人初来乍到常听得一头雾水,而正是这些充满江湖气的行话,让青岛人在酒桌上显得更加豪爽。
在青岛喝啤酒多数时候并不讲究场合,也不讲究主题,这也就和许多别的城市的酒文化有了本质的区别,仅仅因为都喜好啤酒聚集在一起的群体,不为任何利益,只为举杯畅饮,享受泡沫里的愉悦。
在青岛有一种人叫“酒彪子”,听起来像是贬义词,但是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起他们时,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爱称”,并不会因此而讨厌一个人,而更会喜欢他豪爽的性格。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外在形象可谓是日新月异,但是城市的内核,是不断更新迭代的,是蜕变到蝶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从最早的罐头瓶子盛酒到后来的塑料袋打酒,从单一的口味到后来人们对啤酒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生啤、原浆、白啤、黑啤、果啤、精酿……各种各样的啤酒层出不穷。
青岛也像啤酒一样从原来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时尚活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把啤酒喝成一种文化,足以可见青岛人对啤酒的热爱。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青岛将啤酒作为特色产业进行扶持培育,连续举办了32届的青岛国际啤酒节,邀请世界各地的游人体验青岛啤酒文化,有效地传承和推广了这张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