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之间,有名城焉。即墨,青岛之源,胶东明珠。
曾几何时,这座历经千载的老城池,早已将自己融于这片热土,融于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昔日辉煌的随着岁月的光晕逐渐成为老城区……
2013年,即墨通过《关于实施即墨古城片区改造建设延续千年历史文脉的议案》的“一号议案”。以此为标志,即墨古城再造工程正式启动。
此后,即墨古城建设者汇集能工巧匠,原址再造即墨古城。经过六年不懈努力,古城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淮涉八景萦绕,“一城、两街、十景、十三坊”胜景悄然重现。
今日的即墨古城,承接悠悠千年岁月,已然开启崭新篇章。
适逢入选青岛100个网红打卡地的契机,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进即墨古城,重新感受即墨古城的前世今生。
这是一座传统人文积淀深厚的古城
寻觅千年繁华,聆听“墨邑姑娘”的前世今生。来过即墨的人,总会被古城的匠心所打动,“一城、两街、十景、十三坊”,无不讲述着即墨的历史、传统的脉络,踏入其中,东、西、南门里,条条商业街贯穿全城,县衙、考院、万字会、牌坊,座座公建星罗棋布,美食、美景、潮流、原创,各个业态丰富多样,一座有生活温度、商业热度、文化深度、国际广度的古城,正向我们缓缓走来……
即墨县衙整组建筑主要包括影壁、旌善亭、申明亭、大门、仪门、六房、箴石亭、大堂、二堂、三堂、衙神庙等。隋代开皇十六年(596年),即墨建城于今址,县衙随之建立。元代至正年间(1341至1368年),县尹董守中扩建,后历经明、清12次大的修葺,形成了一衙三堂六房俱备的衙署建筑群。是山东省唯一保存至今、三堂俱存的封建时代遗存衙署,弥足珍贵,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学宫,亦称“学署”,为县级地方官学。即墨学署始建于宋代,至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历经十余次重修、扩建,形成了完整的儒学建筑群。1971年被拆除,2014年12月复建竣工。复建的学宫占地面积7296平方米,主体为穿梁枋式仿明清建筑,是当代国内民用单体建筑用木最多,结构断面和跨度最大的建筑之一。
即墨文庙,据《即墨县志》记载,始建于元至元七年(1270年)。此后500余年间,文庙历经23次大修和扩建,至清同治十年(1871年)已颇具规模,逐渐形成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为中轴,乡贤、名宦祠分列两侧,宏观外起、严于中构的文庙建筑群。据悉,文庙于1929年毁于战火,2015年1月18日开始复建,2016年8月竣工。复建后的文庙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为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等主体建筑。
据了解,近年来,即墨古城已举办了即墨文庙开庙暨祭孔大典、学童开笔礼、成人礼、“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山东手造”非遗宣传展示等传统文化活动,引进即墨柳腔、即墨花边、大欧鸟笼、即墨老酒、即墨大鼓书、黄氏烙画、葛村榼子、即墨麻片、官庄竹编等非遗项目,提升了古城的气质与活力,为文化即墨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一座商贾云集、旺达港埠的江北商贸名城
即墨素有“千年商都”美誉。学宫东门侧重即墨古城商业文化,匾额“富甲海陬”紧扣这一主题,追溯即墨千年商都渊源。
学宫东门楹柱内侧联书写着繁华盛景,“富盛并临淄坐贾行商什物经由刀币易,春秋衍市集茶楼酒肆山风送得海舟回。”当时即墨经济的繁荣程度仅次于临淄,史书有:“齐有即墨之饶,与临淄并夸殷盛”的记载。今天,或许从史籍中有关对临淄兴盛繁华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测想象到即墨的富庶。
镜头对焦到今天,即墨古城东门里大街、西门里大街、南门里大街,是古城中最主要的三条商业街道,2021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名单的公示》,即墨古城作为青岛市唯一入选的聚集区名列其中。暮色四合、华灯初上,亲朋好友相约一起,赏夜景、看演出、品美食,在诗意和烟火气中享受生活,这是“即墨古城”特有的浪漫夜生活。
近年来,即墨古城围绕激发街区活力,先后推出了来古城过大年、悦即墨夜古城、民谣季、啤酒节等品牌活动1500多场。其中,以“民谣风、醉古城”为主题的民谣季,形成独具古城气质的民谣品牌,在中国民谣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罗大佑、老狼、隔壁老樊、马頔、鹿先森乐队以及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90名民谣歌手,在千年古城的戏台上用民谣与世界对话,吸引海内外观众近百万之众,将即墨的夜生活唱进人心。
人间四月芳菲尽,古城春花正烂漫。这个春天,遇见即墨,遇见即墨古城。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朱晓娟 管益珺 李享真 青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