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于一座城市而言,足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青岛,有一件“事”已经陪伴这座城市走过了40年的风风雨雨,见证着她一步步成长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近日,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召开“市办实事40年,让城市更美好”宣传纪念活动新闻媒体通气会,通报市办实事40年一系列宣传纪念活动有关情况。
回顾40年走过的路,变化的是城市的面貌和广大市民的生活,不变的是“市办实事项目来源于市民、项目的实施又惠及市民”这一初心。
40年来,市办实事已累计实施452件、1000余项。一大批民生工程得以实施,一系列惠民措施得到落实,诸多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治理,民生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广大市民切实从市办实事中看到变化、见到实效、得到实惠。
目前,市办实事已成为青岛市响当当的民生服务品牌,是市委市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一项重要举措。
走在前列,40年锻造民生服务品牌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建立类似的机制和做法,就是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年安排一批惠民项目,以此为抓手,久久为功,持续推进,不断改善民生、造福百姓、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1999年改扩建长途汽车站前后对比图
各个城市做法类似,提法略有差异,大部分叫民生实事,有的叫民生工程、为民办实事、政府实事等。例如,北京市于1986年开始公布民生实事项目;上海为民办实事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自1986年启动,每年限时解决一批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需求;杭州民生实事项目起源于1994年;等等。
具体到青岛而言,自1983年起,每年筛选确定一批当年重点办好的城乡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实事,秉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普惠可行”的原则,紧扣市委市政府重点中心工作,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就业、教育、居住、交通、社保、医疗、养老、环境、文体、救困扶弱、公共安全、政务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历经40个春秋,市办实事已成为青岛响当当的民生服务品牌,承载着一届又一届党委政府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和真情牵挂与关怀,充分诠释了历届青岛市委、市政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青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发展理念。40年来,青岛市民切实从市办实事中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方便实惠。
2002年启动奥运场馆建设
建成后的奥帆中心夜景
实事的筛选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青岛市办实事的筛选一直都是开放式、多渠道的。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座谈会、实地走访调研等方式,面向广大市民、“两代表一委员”、基层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另一方面也会通过12345热线大数据,对群众的来电来话进行分析,梳理出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此外,还会聚焦媒体关注,梳理热点、焦点问题,将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纳入实事当中。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委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市办实事的筛选确定、推进落实、绩效评估等全过程中,都体现了人民性这一“闪光点”。近年来,市民对老旧小区改造、山头公园整治、中小学校建设等反映强烈,市政府积极顺应市民诉求,将其纳入市办实事,强力督办、持续推进。
同时,市办实事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性的特点,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例如,截至2022年底,青岛全市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370万辆,由此也带来了出行难、停车难等一系列问题。于是,近年来青岛将未贯通道路打通、解决停车难问题等连续纳入市办实事,目的就是让市民出行更加顺畅。
青岛市第一体育场改造前旧影
2003年9月青岛市第一体育场改造工程竣工并更名为天泰体育场
根据青岛发展实际,市政府每年筛选确定的市办实事都具有普惠性,关系广大市民的切身利益。比如,青岛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210万,老龄化程度比较高,为了有效应对这一现实,给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养老条件,青岛将养老设施建设纳入市办实事,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
久久为功,40年不改为民初心
市办实事40年,有坚持,有传承,有创新,有发展。但无论时光如何变迁,为民初心从始终未改。
梳理《青岛年鉴》历年记载,得以看出40年来市办实事发展的简要历程。市办实事从来都不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40年来1000余项实事的实施,带来的变化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通过40年来市办实事的变化,同样也让我们看到了青岛这座城市一路走来那些步履铿锵的发展步伐。
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图为学校原址
2003年迁建青岛市体育运动学校,图为金水路新校
时针拨回到40年前,以1983年市办实事“元年”为例,当年市政府确定的10件市办实事分别是:继续抓好住宅建设;开源节流,解决供水不足问题;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改革流通体制,加快商业网点建设;广开就业门路;整顿市容,搞好绿化美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新建和改善部分中小学校舍,搞好新居住区的中小学教育配套设施;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体育运动;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活动;加强社会治安,力争社会秩序进一步好转。
虽然彼时尚未提出具体量化的目标,但无一例外都是聚焦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其中提出的就业、教育、文化体育、市容环境等内容,时至今日仍是市办实事的重点。例如,教育问题时刻牵动着万千家长的心,也是市办实事始终如一关注的内容。梳理发现,40年的市办实事历程,其中36年都涉及教育相关内容,包括幼儿园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各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
2007年城阳区启动城阳村社区旧村改造项目,图为原貌
城阳区城阳村社区旧村改造项目现状
40年如一日的坚持,或许只有真正经历的人才更能懂得其难能可贵。
“从业35年,经历了车型的变化,也见证了城市的变迁,看到交通路网和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升级,市民的出行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作为公交车驾驶员感触尤为深刻。”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1路公交车驾驶员田世生说,在公交变迁的浪潮中,真切感受到了市办实事对青岛公交发展的推动。
田世生刚刚就业时是乘务员,后来才摸上方向盘当了公交车司机,那时的公交车还是“老解放”,就是通常所说的“大通道”(铰接式公交车)。1999年,青岛市将“改造200部公交车为无人售票车,新增200部公交专线车,新增和延伸10条公交线路”列入市办实事,于是田世生开的车换成了无人售票公交车,发动机也改进了。2008年市办实事提出,“更新公交车辆,改造长途汽车站,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田世生开的车又更换成了欧Ⅲ标准新式柴油发动机的公交车,动力足、噪音小,在当时的配置很先进。随后,“更新公交车”一直是市办实事的重点内容之一,连续多年被列入,到2014年,市办实事首次提出“更新新能源公交车550辆”,随着新能源公交车更换力度的不断加大,田世生开的车也于2018年再次更新成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
2015年起动棚户区改造15000户,平度市东丰台社区改造前后对比图
就业、医疗、养老、低保、食安……出现在40年来的市办实事中的每一个词组,背后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从某种意义说,市办实事也见证了青岛的澎湃生长。因为,有钱才能“办好事”“办成事”,持续增长的市级财力,正是市办实事逐年加码的强力支撑。
因时就势,40年持续完善进阶
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环境安全等都有了更高的期待。40年来,市办实事在保持初心不改的同时,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在项目筛选、督查推进、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开拓,在摸索中前进、成长,保持着市办实事的活力与激情。
2016年起加大节能保暖改造力度,胶州市PS小区改造前后对比图
根据《青岛年鉴》记载显示,1983年的市办实事,只是大概明确了工作方向,并没有具化细化的任务。接下来的1984年、1985年两年市办实事,则是记录了市办实事完成后的效果,例如“拆除违章建筑3072处,12.23万平方米,清理出被占马路16.6万平方米,为顺利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创造了条件”“杭州路立交桥工程9月底竣工通车,比原计划提前100天”。自1986年开始,基本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每年确定当年要完成的市办实事任务,并附有详细的量化目标。
其中,2012年情况较为特殊,在1月份筛选确定了10件市办实事、涉及21项工作的基础上,3月份,青岛决定调整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项目投入力度,于是再次面向社会征集了市办民生项目,最后确定新增民生项目6件。这是市办实事首次在实施过程中新增民生项目,体现了政府对于民生的深切关注。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项目筛选发布只是开始,甚至顺利完成也不是终点,真正让市民群众感受到方便实惠才是目的。经过40年的摸索与研究,青岛在市办实事督查推进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搭平台、搞服务,建机制、抓落实,重监督、求实效。
2020年-2022年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市南区沛县路片区改造前后对比图
征程40年,初心如磐。当下,我们推进的现代化,人民是逻辑起点,人民是价值旨归。只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才有不竭的动力,现代化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青岛组织开展“市办实事40年,让城市更美好”宣传纪念活动,就是要通过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推动市办实事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更好地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只要我们锚定“持续、更加的美好”,用心用情用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就一定能让人民的获得感更强、幸福感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