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2月15日讯(记者 朱颖 郑舒恺)记者今天下午从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近日,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式发布实施《青岛市工业用地控制线规划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是国家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来,我国北方城市中出台的第一个工业用地控制线规划管理文件,将为保障全市工业发展空间,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办法》明确,全市工业用地控制线总体规模控制在550平方公里左右,分两级进行管控,稳定工业用地总量。一级控制线包括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新兴产业专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地、为未来工业发展有重大保障作用的工业备用地,是保障我市工业长远发展的工业用地管理底线,是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一级控制线内工业用地不得调整为其他非工业用途。二级控制线是以现状工业为主导功能的区域范围线,现状工业用地原则上予以保留,鼓励现状工业用地向研发、创意、设计、无污染生产等新型产业功能进行转化。以上两级控制线范围内均严禁开发商品住宅、商务公寓和大规模的商业和办公用地。
《办法》规定,严格工业用地控制线调整程序,控制线范围不得随意修改。原则上每5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市发改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区(市)政府,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对全市控制线进行整体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适时启动控制线的修编工作。期间,如确需优化调整控制线范围,由各区(市)政府提出申请,编制总量占补平衡方案,报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审议,审议通过后方可调整实施。
《办法》强调,控制线内新增工业项目要严格落实工业用地“标准地”各项控制性指标,加强行业监管,促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亩均效益。鼓励控制线内工业用地企业在自有土地上进行改扩建,支持按工业用途继续生产。控制线外的闲置或低效的工业用地,要逐步有序退出,释放存量空间。腾退的工业用地将结合城市更新或土地整治,以生态优先、公益优先为导向,用于民生设施、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地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
下一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坚决落实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目标任务,抓好《办法》的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工业用地控制线的重要作用,着力提升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助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
《青岛市工业用地控制线规划管理办法(试行)》
政策例行吹风会采访问答
问题一:《办法》确定了全市工业用地控制线总规模控制在550平方公里左右,划定过程中考虑了哪些因素?
答:一直以来,青岛始终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兴市”,遵循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径模式。依据最新的国土空间变更调查成果,我市现状城镇工业用地面积378平方公里,现状工业用地规模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的25%左右,规模比例符合国家规范标准要求,相比深圳、苏州、宁波等城市基本相当。
本次工业用地控制线划定,衔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充分考虑了“十四五”期末及远期我市GDP增速、规上工业总产值等因素,并对标先进城市工业用地产出效益,初步预测了规划期末2035年我市工业用地规模总量需求。在此基础上,顺应产业梯度发展规律,按照保障底线需求、适度超量预留的原则,结合市级、区(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合理安排全市工业用地及附属公共服务、市政基础设施、仓储物流等用地规模。基于以上分析研判,最终框定全市工业用地控制线总体规模稳定在约550平方公里左右,保证规划期末工业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的25%,满足实体经济空间发展需求。同时,为促进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我们划定了工业用地控制线空间布局方案,充分征求了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及各区(市)政府意见,并进行了多轮修改完善,划定的空间与市域产业空间发展、镇街产业发展结构充分衔接,最终形成了比较科学的划定成果。
划定方案结合我市现状工业用地呈“环湾+外围功能组团(董家口、姜山、南村、新河等)”的布局特征,根据我市24条重点产业链及“十四五”期间重大产业项目分布情况,分两级进行划定:
一是将市级及以上战略功能区、重要产业平台、新兴产业专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等重要企业的工业用地、规划新增连片工业用地以及对未来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有重大保障作用的工业备用地划入一级控制线,共计490平方公里,充分保障先进制造业用地空间。
二是将现状工业基础较好、近期仍需保留为工业用途的用地划入二级控制线,包括了融合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平台、高端装备研发、物联网设计研发、生物医药研发、文化创意、中试、无污染生产等新型产业功能以及配套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共计60平方公里,这是未来逐步引导转型的工业用地过渡线,可以稳定城市一定时期工业用地总体规模。
问题二:刚才介绍了工业用地控制线采用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控?
答:为进一步加强工业用地控制线规划管控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我们统筹考虑了工业用地发展规模诉求,并兼顾了城市空间发展的韧性,执行了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策略,将为城市产业长期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刚性管控方面:
一是充分保障产业发展空间,锁定工业用地控制线面积550平方公里。如需对控制线进行调整,应遵循“基本规模不减少、产业布局更合理”的原则,实施占补平衡及选择临近工业用地控制线区位较优、配套较好的非工业用途的建设用地进行增补,增补后规划调整为工业用地,保障控制线面积不减少。
二是严格控制线范围内功能比例和用途管制。一级控制线内规划工业用地的面积,原则上不得低于各区(市)一级控制线总用地面积的70%,二级控制线内现状工业用地的面积,原则上不得低于各区(市)二级控制线总用地面积的50%。严格控制线内功能准入,禁止新增商品住宅、商务公寓和大规模的商业和办公用地。
三是严禁擅自改变控制线内工业用地用途,除因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和交通基础设施、公共绿地等公共利益需要或经市政府批准的重大建设项目外,不得调整为其他非工业用途。对于擅自改变工业用地用途的,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工业用途,违法情节严重,在规定时限内未完成整改的,解除出让合同,收回土地使用权。
弹性管控方面:
一是工业用地控制线采取区块管控模式,区块范围内在保证工业用地总量比例的前提下,在符合功能准入的原则下,不对单个地块进行规划管控,整个区块的用地布局可结合详细规划编制优化细化。同时,控制线划定范围还涵盖了市政道路、公共服务等空间,统筹考虑了工业发展配套需求,利于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二是鼓励一级控制线内既有非工业用地向工业用地转化,利于推进先进制造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允许二级控制线内现状工业用地向研发、创意、设计、无污染生产等新型产业功能以及配套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的用地转化,重点选择在城区老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区域、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以及高新区、蓝色硅谷、中德生态园等科技创新节点区域,为城市提供低成本创业空间,促进产城创融合发展。
三是根据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结合全市工业发展情况,可每5年对全市控制线进行整体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适时启动控制线的优化调整工作,提高控制线划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促进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办法》还简化了控制线的调整程序,调整方案可纳入片区或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步编制、同步报批。
问题三:我市还有一些现状工业用地未划入工业用地控制线范围,请问这些零星的工业用地是如何管控的?
答:本次控制线划定是以全市重大产业平台、重点产业集聚区为基础,把现状工业基础较好、集中成片、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工业用地划入控制线范围,该控制线由市级层面统一管控。现状零星布局的工业用地未纳入控制线管理范围,《办法》从促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用地利用效率、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角度,注重全面考量用地特征和发展需求,分两种类型进行差异化规划管控,体现了科学性和灵活性。
一是保留可升级用地,鼓励改扩建。对于符合规划、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符合产业发展导向、亩均效益高的工业项目,可以在详细规划中予以保留,并鼓励企业在自有土地上进行改扩建,仍旧支持其按工业用途继续生产,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同时,鼓励将控制线内工业用地与控制线外其他相邻用地进行统一改造,拓展用地空间。此外,通过引导企业加快向控制线内的工业园区集中集聚和转型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同类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城市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是有序退出低效用地,释放存量空间。对于闲置或低效的工业用地,逐步引导用地有序退出,实现存量空间的释放。腾退的工业用地将结合城市更新,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为导向,优先用于民生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绿地建设,旨在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为市民提供更优质更宜居的生活空间。
本次工业用地控制线划定范围衔接了市域城镇体系,主要覆盖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市、节点城市、新市镇的工业用地,未将一般镇的产业园区划入。为此,鼓励各区(市)政府参照本《办法》,划定区(市)级工业用地控制线,优化工业用地布局结构,加强对一般镇的工业用地规划管控和引导,引导现状产业园区更新提质,服务保障未来乡村一二三产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