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公布,青岛15人入选

2023-12-25 15:02 来源: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分享到: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25日讯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确定329名传承人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青岛市李树才等15位传承人荣登榜单。我市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总人数已达到38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青岛市的这些传承人代表了多个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了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传统技艺等多个领域,展现了青岛市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十五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将作为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传播的中坚力量,在未来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马晓婷)

相关链接

入选传承人简介

李树才,1951年2月生,省级非遗项目唢呐艺术(胶州吹打乐)代表性传承人。长期致力于胶州吹打乐的传承发展,个人技艺超群,吹、打、弹、拉样样精通,特别擅长吹管类乐器唢呐、笙等,以及打击类乐器鼓、锣、钹等。1969年参军到胶州,后转业到青岛市茂腔剧团,国家二级演奏员,现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青岛市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胶州市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胶州市文化馆民乐团和吹打乐团团长。

姜秋芝,1972年8月生。国家级非遗项目柳腔代表性传承人。姜秋芝全面继承了老一辈艺术家的说、唱和表演浑然一体的民间曲艺演唱形式特点,尤其擅长扮相俊朗的小生,形成了刚柔并济、委婉清新的艺术风格。能演出《赵美蓉观灯》《寻儿记》《花灯记》等柳腔代表性作品。

王本宏,1959年4月生,国家级非遗项目茂腔代表性传承人。1982年7月考入原胶南县茂腔剧团师承省级传承人王淑娴逐步形成了“表现人物真实可信、唱腔高吭流畅、淳朴浑厚且富有穿透力”的表演风格。先后在传统戏《王汉喜借年》《寻儿记》《恩仇记》等剧目中担任主角。1990年在青岛市专业剧团青年演员基本功考核中获“二等奖”;以后在传统戏《西京》《姊妹易嫁妹》《寇准背靴》等四十余部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

姜玉涛,1965年11月生。省级非遗项目木偶戏(莱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姜玉涛所做的木偶道具,造型独特,活灵活现。表演方面,姜玉涛熟练掌握木偶表演的三大基本功,而且手指灵活度高,对剧中人物的性格拿捏精准,表演起来生动灵活,达到了人偶合一的状态。带领团队创作木偶新剧目二十多个,如《三打白骨精》《罗成拜师》《嫦娥舒袖》《木偶变脸》等,深受大众喜爱。

王勇,1965年4月生,国家级非遗项目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受祖父王玉山的熏陶,又经伯父王元亮的洗礼,再从其父王元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面继承了螳螂拳的衣钵,并能够在系统掌握螳螂拳的基础上,根据其源流发展,守正创新。

匡如湖,1968年5月生。省级非遗项目崂山道教武术代表性传承人。全面掌握崂山道教武术的历史发展流变以及其养生健身实用知识,熟练掌握崂山道教武术的修习精髓,系统梳理崂山道教内家拳技法,使其体系更加明晰、完善,同时投身于崂山道教武术的传习,积极协助相关部门进行崂山道教武术的普查与资料汇编。

刘正海,1953年9月生。省级非遗项目三铺龙拳代表性传承人。从七岁开始跟随父亲刘利忠学习刘家拳(后改名为三铺龙拳)对于三铺龙拳主体拳1—4路的套路动作和要领以及拳谱、拳理不但能了如指掌,熟记在心,灵活运用。著有《三铺龙拳》一书,并编写了武术进校园地方课本《十步拳》和非遗在社区大众读本《三铺龙拳养生功法操》《三铺龙拳英雄扇》等教材,50年来传授和训练过三铺龙拳的学生和徒弟达到3万多人。

王德蕊,1948年11月生,省级非遗项目胶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王德蕊在传承中大胆创新,思路开阔,跟上时代的步伐,创造出多幅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新农村发展的好作品。在设计过程中,大胆取舍,阴阳结合,使作品有通透感。在表现手法上,做到刚中带柔,粗中有细,雅中见巧。制作过程中剪刻两用,具有剪制大作品的能力。

王明香,1948年1月生,省级非遗项目胶州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从事剪纸技艺60余年。从8岁开始学剪纸,擅长花鸟动物人物风景,以自创、精细、栩栩如生为特色。多次获得青岛“十佳传承人”“青岛民间十大匠人”“民间传统技艺人才”“最美非遗传承人”“黄岛区优秀母亲”等称号。

韩国栋,1963年3月生,省级非遗项目指墨画代表性传承人。从事指墨画学习、创作、理论研究、传承教学已达43年,已构建了一套指墨画理体系,其中包括指墨技法、指墨创新画法理念、指法语素要义、指墨构图变化规律、指墨赋彩要诀、指书题款等指墨技道画理,有力地推动了指墨画的教学与传承,为美术界所广泛关注。

曲知悟,1966年1月生,省级非遗项目海产品制作技艺(沙子口金钩海米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继承传统制作知识的基础上,曲知悟对金钩海米加工过程中的火候、时间、用料、外观、营养与口味上等诸多环节进行系统总结。同时,为了有效保护金钩海米加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曲知悟做了很多的努力和扎实的工作。

于同刚,1981年10月生,省级非遗项目酒传统酿造技艺(寺后老烧锅酒传统酿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全面掌握寺后老烧锅酒传统酿造技艺相关知识、历史文化及手工技艺,2002年根据祖传酿制技艺,制定了严谨规范的技艺流程。能够运用掌握的技术知识和工艺展开研究,向社会展示和宣讲寺后老烧锅酒文化,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孟宪良,1958年6月生。省级非遗项目棒槌花边技艺(即墨花边传统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在全面掌握即墨花边的相关知识、历史文化及手工技艺,熟练掌握即墨花边技艺特点的基础上,梳理针法、技法,使其更加完善,改善前期资料不全,技艺混乱情况,制定了技术规程。独创了核心技法“丝带绣”这一针法,使层次更加鲜明,浮雕感突出,产品美观性更好,为即墨花边发展创新做出贡献。

春生,1964年8生。省级非遗项目胶州作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一个木匠世家中,从小受到家庭中浓厚的家具文化熏陶,自幼就跟随父亲学习胶州作古典家具制作技艺,学徒期间很快成为了胶州作制作技艺的技术骨干。在家庭作坊的基础上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专心研究、修复“胶州作”家具。后期新建胶州九兴博物馆,用以胶州作古典家具的展示、交流和传承。对胶州作古典家具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李先晓,1964年5月生。省级非遗项目中医诊疗法(李氏小儿推拿秘笈)代表性传承人。1964年5月出生,现为李氏小儿推拿秘笈第三代传承人,李德修小儿推拿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在全面继承李氏小儿推拿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理论知识,优化辨证经验总结,强化推拿疗效的提升,在前人常见病治疗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结合当前时代和社会的运行特点,增加相应病症的治疗经验,并对小儿常见病症进行了归纳总结。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