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1984年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确定进一步开放由北至南14个沿海城市。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于是有了“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这一开放标识。它们如同一串明珠,点亮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自此,青岛开埠百年的时光洪流奔腾至全新的历史阶段。
40年来,青岛在开放的大潮中勇立潮头、斩浪搏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投身其中又亲历见证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城市变迁。
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货场堆满集装箱。张进刚 摄
今天,值此青岛获批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之际,我们回首来路——初心不变,汲取过往一次次奋斗拼搏的经验与智慧;眺望未来——心潮澎湃,以锲而不舍、笃定前行的决心和气魄,在更高起点上推进高水平开放,追逐新的梦想,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
01
主动拥抱世界
开放之于青岛,并不陌生。
百卅年前,青岛开埠,开放的港口吹来了远方的风。彼时,多元文化激荡,海洋意识觉醒,为后来青岛主动把握时代航向埋下了伏笔。
40年前,青岛入列14个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与1980年建立的4个经济特区一起,形成了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带,走进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春天里”。
开放,首先开阔的是国际视野,置身其中,当大门越开越大,更是“逼”出了改革的内生动力。曾经刻板的体制机制灵活起来,一个个微观个体成为活跃因子,打破“计划”拥抱“市场”,当制约发展的“任督二脉”被打通,中国经济有了更加显著的世界性。
顺应时代潮流,勇立开放潮头的青岛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从一个滨海小渔村化身为如今高楼林立的国际大都市,这里每一抹独具城市意蕴的开放记忆,都牢牢印刻在历史的铭碑之上,也印刻于每个人的心里。
40年,改革春潮澎湃起。全市生产总值从1984年的71.8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5760.3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从不足14亿元增加到1337.8亿元;常住人口规模从不足154万增加到1037.15万;城镇化率不断提升,2023年底达到78.3%……青岛抓住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世界价值链产业链转移机遇,以彼之长,补己之短,用新的视野格局、新的体制机制更迭与时俱进的意识观念,从技术、文化、制度、管理等层面实现全方位提升,推动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跃迁。
40年,东风浩荡满目新。1984年,青岛获批建立全国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赋予扩大经济技术对外自主权、给外商投资以仅次于经济特区的优惠待遇。就在当年,山东省首家中外合资企业——中日合资的青岛华和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开业,拉开了外商在青投资的序幕;截至目前,青岛已吸引179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兴业;全市外资企业以不到1.1%的企业总量,贡献了全市超过四分之一的税收、超过六分之一的进出口和近十分之一的就业。高度重视外资、大力吸引利用外资,是青岛开放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时速350公里的雅万高铁动车组奔驰在印尼大地。
40年,勇立潮头逐浪高。伴随着开放的步伐加快,青岛外向型经济发力,企业阔步“走出去”。截至2023年底,青岛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达2.17万家。海关数据显示,青岛市进出口总值从有外贸统计之初1993年的19.3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1246.4亿美元,年均增长14.9%。品牌“出海”青岛彰显实力。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走向海外的“第一单”,也是“青岛制造”叫响全球的“金字招牌”。海尔、海信、青啤等一批知名企业从青岛走向世界,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成为中国品牌推进全球化战略的领航者。如今,青岛的国际“朋友圈”遍布全球超220个国家和地区,“引进来”“走出去”并行,青岛对外贸易投资交流互促共进,城市开放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
02
提升开放能级
开放之于城市,不是“千城一面”的循环复刻,而是在充分认清自身特点后的个性化表达,并由此形成城市间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青岛成功承办第四届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
已成功举办四届的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进一步加深了这座城市对开放的体认。之于全球,这是跨国公司以最高效的方式读懂当下中国开放发展的新理念、新格局的高层次对话平台;之于国家,这是谋求高水平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高能级开放平台;之于青岛,这是一个撬动全球资源、接入全球网络的重要支点。在这里,开放带来的无穷活力,转化成大大小小的各类机遇,滋养着城市能级跃迁。
当前,在世界经济的新一轮规则重塑中,更深层次的开放强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此时,青岛只有保持大视野、大格局,把未来发展放在中央对青岛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放在国家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中来思考和谋划。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正是其中“关键一招”。
上合示范区。
今年1月,山东省印发《关于支持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码助力上合示范区“四个中心”建设等21条举措,突出上合示范区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进行10余项探索创新。
青岛自贸片区。
4年前,青岛自贸片区正式挂牌,成为青岛利用外资、外贸发展的主力军。今年,这里将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融合集成自贸区体制和政策优势,全面增强高能级开放平台示范引领作用。
2023年10月,《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印发。都市圈是城市地域空间形态演化的高级形式,青岛也因此可以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集聚人口和经济势能,进一步提高开放发展能级。
国家赋予青岛的一系列“重任”,正是青岛“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重要载体。建强用好这些高能级开放平台,需要我们思想更解放、眼光更超前、行动更有力,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勇气和决心,将开放举措落到实处。
03
答好时代命题
今天,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语境下,开放站上了更高起点。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全方位、深层次演进,“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亟待深入破题。
时代发问,城市提笔。青岛需要在更加主动、更深层次地参与全球化中作答求解,不断探索新维度、谋求新突破。
数字经济成为新引擎。伴随这一全新经济形态的发展,数字贸易蓬勃兴起,数字相关规则的内涵外延不断扩展,必然为扩大开放带来强劲动力。
绿色低碳是新赛道。各国加强在碳定价、碳规则等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加速绿色低碳产品和技术在全球范围的扩散,必将开拓出更广阔的开放合作空间。
开放格局有新变化。全球秩序面临重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作为全球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寻求互利开放的愿望更加强烈。
在上述新领域,青岛已加快探索的脚步:数字产业加速成势,集成电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产业一批龙头项目加快上新;寻找“低碳”最优解,青岛作为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强龙头”,提出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加快构筑国际物流大通道,青岛充分发挥“四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作用,尤其关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需求,有力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今天的青岛,需要承载的使命和功能,已远远超过40年前。在这里,要看得到高能级的要素资源配置,也要看得到富有活力的城市生态;要看得到不断跃升的“硬实力”,也要看得到持续提升的“软实力”,唯有不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才能让人才近悦远来,投资者心之向往。
开放,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答案。带着对高水平开放承载的满心期待,踏上“再出发”的全新征程,青岛必将在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中不断创造新的耀眼历史。
作者|刘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