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直门来福士内的西西弗书店,几位读者正在看书。上官云 摄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开分店、西西弗书店开进来福士、PAGE ONE24小时书店试运营……近些年,不只是在北京,一家又一家的书店开了起来,其中,很多店融合餐饮、文化沙龙等在内的“混合型业态”还颇为吸粉,这似乎与此前“书店寒冬”的说法并不一致。有人认为,这说明实体书店开始“回暖”。那么,这种说法准确吗?在互联网时代,新开的书店呈现何种形态?未来,实体书店的出路又在哪里?
电商快捷,为什么人们还愿意逛书店
打开购书平台网址,搜索书名、确定购买、付款送货……不可否认,电商便捷服务、相对低廉的价格给实体书店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加上租金上涨等压力,实体书店遭遇“寒冬”,其中一些店面不得不搬迁乃至关门。
近几年,情况有了新变化。在最初的狂热之后,人们开始发现网络购书的缺点:页面篇幅有限,能展示的书相对较少,翻几页就挑花了眼;接触不到实物,较难找到心仪的好书……选书、翻书的乐趣就这么悄悄的没了。
“走进书店,看着那么多书架一眼扫过去就有翻翻的欲望,在网店找书的过程却特别‘机械’乏味。”90后刘铮在图书行业工作多年,曾经一度热衷在网上买书,但慢慢地却喜欢上了逛书店,“一样可以买书,就是可能会稍微贵点,但还能坐下来阅读,那种感觉特别好”。
北京某书店内摆放整齐的图书。上官云 摄
刘铮说,书店逛多了,常能赶上有趣的读书会,为读者推荐好书,比如东野圭吾的《秘密》,“上周末我正好赶上这一场,通过嘉宾讲解知道这书好在哪里,还曾获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也是东野圭吾的代表作……觉得好就买。这些东西是逛网上书店得不到的”。
扶持政策利好消息,助力实体书店回暖
不可否认,近年来的政策红利为书店回暖提供了大力支持。2016年6月,中宣部、财政部等11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提出5项政策措施鼓励实体书店改革创新:完善规划和土地政策、加强财税和金融扶持、提供创业和培训服务、简化行政审批管理、规范出版物市场秩序。
此外,据媒体报道,2015年天津市就宣布未来3年内,每年将安排2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实体书店发展;2016年,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发布通知,当年北京市计划投入1800万元扶持资金,扶持70余家实体书店;上海等城市也出台过扶持实体书店的相应政策。
或许,正是因为上述原因,实体书店慢慢出现了“回暖”迹象,除了西西弗、言几又等开新店之外,大家熟悉亲切的新华书店有的也以崭新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甚至图书电商巨头当当也开始进军线下。
“我常去的朝阳大悦城就有一家‘单向空间’书店,书的种类很全,人气也旺,还有咖啡饮品、文创产品。”刘铮觉着,这样的书店比较有趣,很是“吸粉”,身边的许多年轻朋友也喜欢去那里参加文化活动,“比如我参加的《秘密》新书发布会,简单数了数,至少有140人在听,当天店里人也非常多”。
新开书店多“跨界”,书还能当多久主角?
以上种种,似乎都说明实体书店的“回暖”已经成为事实。不过,就像刘铮所说的那样,对“回暖中”新开起来的书店,有业内人士觉得需要重新界定,很多新开的书店更像“文化空间”:餐饮+图书+文创+定期举办文化沙龙,呈现出混合业态。
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北京的言几又书店、西西弗书店几乎都是如此。“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只是感觉书店也开始跨界了,图书越来越不像书店的主角,挺多人过去是听讲座,或者买杯咖啡坐着看书什么的。”刘铮说道。
的确,据媒体报道,目前业内有一个普遍的经济规律:毛利的三成靠书籍、七成靠文创和餐饮。书是低毛利产品,文创和餐饮是高毛利产品,多种业态混搭,一家店铺才能活下来、活得好。
“这些年书店的发展环境好了一些,但正因为不少书店出现了业态变化,它们的毛利主要并不是靠卖书,如果从市场角度看,暂时还不能简单判定实体书店一定回暖了。”一位书业业内人士如是说道。
居安思危,始终站在买书人立场办书店才是关键
其实,对经营者来说,当相似模式的实体书店遍布城市、都能提供餐饮、沙龙等配套服务后,真正考验的将还是与图书相关的经营能力。在对“互联网+”的转型理念和创新模式进行反思后,万圣书园创办人刘苏里认为,书店在互联网压力之下要转型,但不能啥新奇就卖啥。
资料图:北京万圣书园店内,读者正在认真选书。上官云 摄
以独立书店为例,刘苏里觉得,书店仍需坚持以书店本身、以图书为本的独立性,从图书质量、思想深度和书店定位本身入手,始终站在买书人的立场上来办书店非常关键,“万圣在‘陈列、摆放、展示’这六个字上下的功夫,远远大于在其他销售手段上下的功夫”。
“如果说未来实体书店的出路,不管是体验式书店、复合型经营还是‘混搭’的业态,读者始终是最关键的因素。”对刘苏里的观点,刘铮表示一定程度上的认同,“要想书店发展得好,就要从提供优质图书、办出特色等方面入手,不要一味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