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19日电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王垒教授课题组近日发布的“95后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白皮书”显示,95后日均手机使用超8小时,其中社交用时最长。95后将玩游戏当作社交的方式,手机游戏重在满足社交心理功能和情感心理功能,“好玩”反而居其次。
资料图:学生在使用手机。姜雨薇 摄
平均每天使用手机达8.33小时
课题组调查显示,95后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达8.33小时,比95前长23%。其中,在移动社交、学习、看电影、听音乐、看视频方面,他们比95前在手机上花的时间更多。
具体数据上,95后用手机进行社交的时间平均每天接近2小时;平均每天用手机学习约1.5小时,其中使用手机学习最多的内容是英语,较多95后表示使用手机学习较为方便,能够帮助他们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让他们随时随地学习;使用手机玩游戏、听音乐、看视频的时间则接近3个小时,有大量时间花费在听音乐、玩王者荣耀、泡哔哩哔哩等休闲活动上。
此外,95后还会每天花近三个小时的时间获取网络资讯,不过对手机资讯的信任度较低,平均相信程度只有36.9%。
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发展,人们对于电子阅读的需求逐渐扩大。但报告显示,有50.9%的95后读一本书需要20天以上,32%的95后10天能够读完一本书。总体而言,95后读书的阅读量依然较低,平均每38天读完一本书。
资料图
将玩游戏当社交方式
调查表明,95后在使用游戏APP方面选择比较分散,不过在前五名的游戏APP中,多数为多人游戏,这与95后重社交有关。95%的95后在玩手机游戏时最看重“和朋友一起玩”和“放松心情”的诉求。
研究还发现,选择能与朋友一起玩手游的95后,他们的社交强度更高,有更多亲密的好友。
白皮书指出,根据心理学的动机理论,传统的玩游戏只是满足低层次需求。而95后玩游戏更多地是要满足其社交需求。手机游戏重在满足社交心理功能和情感心理功能,“好玩”反而居其次。因此随着通信和移动手机设备的发展,游戏和视频的目的已经从最初的娱乐放松发展出了更多的内涵,团战、弹幕和点赞更是满足95后的社交和归属的心理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社交需求正成为95后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95后认为使用手机能够和身边的人时刻保持联系,能够即时分享生活,了解好友动态,所以他们愿意使用手机进行更多社交活动。
在对社交APP的各类诉求中,调查显示,95后比95前的比例高出10%。闲聊天、沟通感情等社交活动多是95后的行为,95前对工作的侧重更多。此外,95后更倾向微信社交,人均微信好友约为240个,是通讯录的1.63倍。同时更愿意使用表情包,95后在聊天中使用表情包的意愿度为69.8%,聊天去文字化成大势所趋。
资料图:和许多90后的年轻人一样,男护士王宁喜欢打电脑游戏。一边吃零食,一边打游戏,是王宁下班后最喜欢做的事。苍雁 摄
购买手机价格接近月收入2倍
调查显示,八成95后不会为明星代言买单,“性能是手机最好的代言”,但95后在购买手机时表现得“更有钱”、“更慷慨”。
95后购买手机的价格平均为3662元,但平均月收入仅为2210元。购买手机的平均价格是收入的1.7倍。相比而言,95前月平均收入为8502元,购买手机的平均价格为4326元,手机价格仅占平均月收入的一半左右。
16.5%的95后购买手机的价格在5000元-10000元之间,可见高价位的手机依然受到部分95后的青睐。
95后购机时不差钱跟他们大部分还是学生群体无固定收入有关,因为是其父母为他们买单。调查表明,66%的95后拥有超过自身月收入手机的原因是“家长购买”或“长辈赠送”。
有趣的是,统计分析表明,开放性人格特质高的人购买的手机价格更高,比开放性低的人购买的手机价格高出10%。根据心理学原理,这类人更愿意用金钱来满足对新科技、新事物的追求。此外,手机价格高的95后更爱交朋友,他们的微信好友的数量是手机价格低的95后的2.2倍。
研究还发现,使用高价格手机的95后自我评价更低。根据消费心理学理论,炫耀式消费是人们印象管理的一种途径,人们会购买超过自身经济实力的商品来提升自己的自我形象。因此,倾向于购买高价手机的人可能以此来弥补个人的自我评价的不足。(谢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