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孤独”的鸟笼匠人赵旭:坚持就是为了传承

2019-05-16 14: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图为赵旭展示自己编织的鸟笼。受访者供图

“咱也不懂啥叫匠人精神,坚持了40多年,除了喜欢,就是为了传承。”16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年过六旬的鸟笼编制艺人赵旭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道。

在包头市当地,赵旭编制的鸟笼远近闻名,爱好养鸟的人都知道,他编的鸟笼结实耐用、做工好。目前,他为了将编制鸟笼技艺传承下去,正在申请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资料显示,中国传统鸟笼工艺在清朝乾隆年间最为鼎盛,其艺术品味和收藏价值都处巅峰状态,在当时的皇室贵族影响下,各地文士官员纷纷加入养鸟玩笼的行列,盛况一直沿续至民国初期。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鸟玩笼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鸟笼产业再度兴盛。

赵旭说,20多岁开始,他便跟着当地有名的传统鸟笼艺人学艺。“劈竹、打磨、拉直、打孔……纯手工鸟笼主要靠编,全是手艺活儿,常常往作坊里一坐就是一整天,所以编鸟笼的手艺人总是很孤独。”

赵旭这一“坐”就是40多年,直到现在,他依然坚持每天早晨9点到店,晚上6点半离开,不管刮风下雨,他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在编制作坊里,一边关照生意,一边耐心编织着大大小小的鸟笼。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鸟笼收藏的兴趣越来越大,但手工师傅却越来越少。

赵旭笑着说:“编制鸟笼的程序特别复杂,稍大点的鸟笼,一个月最多也就编五六对,可是订单数量远远超过编制数量。”

赵旭摸着自己手心上厚厚的茧说:“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没几个能坚持下来的。”

赵旭告诉记者,这是一门枯燥的技术活儿,培养不容易,坚持下来更不容易,一旦没人继承,可能就会失传,所以他“逼”着自己有工作的儿子学会了编制鸟笼技艺,还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现在找他们父子俩编制鸟笼的顾客越来越多,“一般小点儿的鸟笼是儿子编,我主要编大鸟笼,一对能卖到3000元左右。”

能引导儿子逐渐喜欢上编制鸟笼这门手艺,赵旭感到非常欣慰:“我们父子俩一起扛起工艺鸟笼的文化传承重任。‘非遗’项目申报成功后,会有更多更好地平台去传承这门技艺的。”(完)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