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正文

《倾听与商量》第十五期之“丰富水源供给 夯实资源支撑”

2022-07-12 11:40 来源: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分享到: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12日讯 6月30日,由市政协委员联络活动工作室、青岛日报社、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共同打造的“倾听与商量”协商平台第15期协商活动举行。本期协商活动由市政协提案工作办公室承办。

本期协商活动第一次走出演播室,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职能部门代表在崂山水库旁和青岛水务博物馆里围绕“开源节流,解渴岛城”主题,在倾听中交流思想,凝聚共识;在商量中汇集力量,解决问题。未来,“倾听与商量”协商活动将坚持在“容、融、通”上发力,继续深入一线,走进企业、走进项目现场、走进田间地头,用心倾听,为民商量。

突出“现场办”特色,本期协商活动中,针对市民反映的用水问题,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分析问题,维修人员即刻登门解决问题,前后联动,切实为民服务。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张元升出席本期协商活动。

水是生命之源,水安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受地理位置和气候影响,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市的基本水情。数字显示,青岛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86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9.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人的绝对缺水标准。

面对本地水资源短缺的现实,为了保障城镇供水安全,近年来,青岛市不断加大跨流域调水力度,全市平均利用客水量超过4亿立方米/年,高峰时期城市80%以上供水依靠客水保障。在前期调研中,市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刘芳明发现,尽管青岛在拓宽客水来源上成效显著,但在客水调引渠道和调蓄水库建设上还比较滞后,只有引黄济青工程这一条输水渠道和棘洪滩水库这一座调蓄水库,对保障城市水安全非常不利。刘芳明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多规划建设大中型水库和调水渠道,更好地满足跨流域调水需要。

大力发展非常规水资源是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的有效手段。在协商活动现场,海水淡化水和再生水利用成为政协委员们讨论的焦点话题。

青岛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水是青岛取之不尽的资源。面对城市的“缺水”难题,青岛很早就将目光瞄准了海洋。当前,青岛海水淡化设施规模达32.4万立方米/日,约占全国总规模18%,海水淡化水供水量累计近2亿立方米,居全国前列。市政协委员、青岛汇瀚森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苒博调研发现,尽管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整体发展不错,但在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水淡化领军企业培育方面,仍有明显不足。

目前,天津、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加大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力度。面对这种激烈的竞争态势,孙苒博认为,青岛市应该进一步加大海水淡化水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同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建立产业联盟等方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水淡化领军企业,推动本地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壮大。

“海水淡化水是我们应急供水的有效补充,是非常规水利用的重要途径。”市水务事业发展服务中心水资源与生态河湖事业部部长周广安表示,下一步,将通过提倡海水淡化水订单式制造的方式推动海水淡化水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节约珍贵的水资源。

黄岛区政协委员、青岛思普润水处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旸的目光聚焦在再生水替代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青岛市就开始研究和推广再生水,是全国最早开展再生水利用的城市之一。2003年,青岛市出台《城市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提出在景观环境、园林绿化、厕所冲洗、道路清洁、车辆冲洗、建设施工、工业生产等领域推广再生水。受多种原因制约,该办法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据有关机构统计,青岛再生水主要用于河道生态补水领域,在工业和生活领域应用较少,没有很好地发挥替代自来水的作用。赵旸认为,青岛市应该扩大再生水利用范围,加强再生水利用刚性要求,加快城市再生水工程和管网建设,让更多人接受再生水,让更多单位使用再生水。

针对客水调引渠道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市水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国会表示,前期,我市组织实施了第二条输水渠道——黄水东调承接工程。目前,该工程已经建成具备通水条件,正在准备全面验收。官路水库作为我市第二座调蓄水库,前期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下一步,市水务管理局将加快推进相关工程建设,加大非常规水利用,保障广大市民用水安全。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