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中百味盐为首,美肴当思硔王功。”过去因为盐,让滇西一隅的小镇名扬天下,一度成为省内外商人聚集的中心,这便是位于洱源县的乔后镇。乔后镇位于洱源县西北方向,距离县城72公里,这里因产盐而出名,又有“滇西盐都”的称号,久负盛名的云南四大盐矿之一的乔后盐矿便坐落于此。
乔后盐矿全貌。记者 赵振磊/摄
11月8日,“网络名人助力乡村振兴——在文化里逛洱源”网络主题活动第二期开展“盐马文化之旅”主题采访,网络大V和新闻媒体组成的采访团走进洱源县乔后镇,了解“滇西盐都”、盐马古道的起点——乔后的繁华岁月,探秘盐马古道文化。
乔后盐矿。记者 赵振磊/摄
乔后盐矿。记者 赵振磊/摄
直播镜头里,广大网友在洱源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盈川的带领下走进乔后盐矿,了解乔后盐矿的历史故事,领悟其传奇的发展历程。一栋栋古法制盐老厂房、一个个卤池、一件件老物件、建设硐盐矿遗址和新式真空制盐厂房,无不在诉说着盐矿的变迁与发展。
建设硐盐矿遗址。记者 赵振磊/摄
乔后盐矿。记者 赵振磊/摄
据《中国企业大辞典云南卷》记载:“乔后盐矿,国家食盐定点生产厂,年产5万吨精盐,经除铅加碘,氯化钠含量达百分之九十九点四,属国家优一级品率。”乔后盐井开采历史悠久,自明末清初开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随着制盐业的发展,于18世纪末成为迆西盐业中心和商业重镇。
沿着盐马古道继续探寻,便可抵达灶城。“相传清初,乔后村牧人陈文秀见牛饮一池水,亲自品尝发现是咸的,便将这个消息告知村民。”随行讲解的王老师说,自清初发现盐泉开始,乔后便走上了采盐的井群之中。
乔后盐矿老物件。记者 赵振磊/摄
据介绍,清咸丰八年杜文秀派兵进驻乔后,亲自进行规划设计,以乔后河为中心兴建南北两城,北城称灶城,设灶80座以煎盐;南城建盐仓及官舍等,制盐及管理区域自成体系,成为云南最早按规划建设的井场,并加大管理力度,使乔后井产量大增,成为当地盐都,同时使乔后成为茶马古道上食盐运输的主要输出点,其本身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商贸发展,成了茶盐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名镇和中心地点。
如今的盐马古道。记者 赵振磊/摄
百年来,伴随着滴滴答答的铃铛声、深深浅浅的马蹄印,马帮队伍翻山越岭将盐从乔后运向四方,也催生了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赶马的途中风餐露宿,乔后镇的马帮队伍便随身携带干粮充饥,乔后火烤饼因便于携带和保存受到赶马人的青睐。
正在烤制的火烤饼。记者 俞逍/摄
众人沿着灶城的石板路向深处走去,寻味已延续百年历史的火烤饼。“别人一次赶两匹马,我一次要赶四匹,那时候很艰苦,火烤饼多用于充饥,没有那么香甜。”今年71岁的甘大妈做了几十年的火烤饼,年轻时曾走过盐马古道、赶过马。为了纪念那段古道岁月,她对火烤饼做了改良,做出了多种馅料的火烤饼,还有鸡蛋糕、巴烫酥饼等传统糕点。
每年中秋节期间,上百万个火烤饼从乔后销往全国各地,如今火烤饼已经成为乔后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真正实现了传承和发展。
烤制完成的火烤饼。记者 俞逍/摄
“我作为洱源当地的文旅美食博主,能参加这次活动是非常激动的。我们一起回顾了乔后的繁华往事,挖掘了乔后火烤饼背后的动人故事,我也借这个机会和其他网络大V进行了交流和探讨,收获满满。”短视频博主“@李哥美食分享”说道。
网络名人助力乡村振兴——在文化里逛洱源”网络主题活动第二期“盐马文化之旅”合影。记者 谢星宸/摄
“这次的‘盐马文化之旅’邀请了当地的专家和洱源非遗专家一路为大家介绍、解说,非常有意义,一路上我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收获颇丰。”网络大V“@最美云南”表示,希望通过短视频记录丰富的历史人文故事,让更多网友认识乔后镇、来到乔后镇、喜欢乔后镇。
如今的乔后镇,拥有丰富的红色革命历史和盐文化资源,对于开发古镇红色旅游、盐马古道文化旅游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实施传统村落项目建设、开发古镇盐马古道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仍保留了部分传统手工业,如手工制作布鞋、火烤饼、传统手工艺(纸扎、缝纫)等。(昆明信息港记者 俞逍 曹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