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正文

惠州日报记者走访部分革命先辈家乡 追寻先辈足迹讲述家乡变化

2024-07-11 19:07 来源:惠州日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走访部分革命先辈家乡

追寻先辈足迹讲述家乡变化

编者按

在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进历程中,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惠州这片红色热土上,曾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先辈,他们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是不断激励我们在新征程上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七一”到来之际,惠州日报记者走访部分革命先辈家乡,希望通过追寻革命先辈足迹、讲述先辈家乡变化,让他们的崇高精神能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为惠州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作出应有的贡献。

博罗县园洲镇禾山村李源公园。惠州日报记者 钟畅新 摄

革命先烈李源家乡博罗县园洲镇禾山村

传承英烈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

尽管牺牲了快100年,革命先烈李源的故事在博罗县园洲镇禾山村依然家喻户晓。2021年,全村村民踊跃捐款,在其故居遗址上建设李源公园。每逢清明节、“七一”等节点,村里的党员干部、学生和群众都会自发前来这里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李源,1904年出生于禾山一户穷苦人家,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15岁跟随兄长李桂森赴香港谋生,当过徒工、海员。他痛恨剥削压迫,1921年加入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积极参加斗争活动。

1922年1月,苏兆征等发动香港海员大罢工,李源加入罢工行列,随海员回到广州,取得胜利后重返香港继续做海员,并与志同道合的青年海员建立“工余乐社”,吸收进步海员参加文艺活动。

1925年6月,李源参加省港大罢工,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后担任中共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支部书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李源选择继续留在广州,和省港罢工委员会的同志一起建立“省港罢工工人利益维持队”“义勇团”,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爆发,李源率领工人和部分赤卫队员英勇作战,一度占领了市区并在维新路建立了广州红色政权,但很快遭到国民党军多部围攻,在敌强我弱情况下,党组织决定起义武装撤出广州。李源奉命暂时留在广州掩护撤退,后前往香港向中共广东省委汇报广州起义情况,不久即被派往海南工作。

李源先后担任中共广东省委代理书记、省委书记。在1928年6月召开的中共六大会议上,因工作缺席会议的李源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那时候,白色恐怖严重,粤东地区的斗争环境极端险恶。1928年秋,李源不避艰险,前往粤东地区。出发前,他对妻子表示:“此去粤东,你已身怀六甲,不能随行。如果我不幸牺牲了,往后生下或男或女,辛苦你抚养他成长。请你教育好孩子长大后为烈士报仇,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

1928年秋末,李源从丰顺前往大埔,不料被在渡口检查的民团得知并被捕,李源在狱中坚贞不屈,年仅24岁的他惨遭敌人秘密杀害。

李源牺牲了,但他的革命精神在家乡禾山代代流传。

3年前,李源公园落成,整个公园占地约600平方米,李源的雕像屹立在公园中,周边的24根柱子代表李源牺牲时的年龄,而每根高度1904毫米,代表李源的出生时间。

今年76岁的李朱柏,从小就听村里的老人讲起李源的故事,李源是他一直崇拜的英雄,每次缅怀活动他也积极参与。“我们现在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革命先辈流血牺牲换来的,喝水不忘挖井人,不能忘了先烈。”

李源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后来人砥砺前行。“禾山原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普通村庄,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依托园洲优越的地理位置,村里的工业越来越兴旺,现在村里有大大小小的企业106家,其中规上企业13家。”禾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汉芬说,工业的发展带旺了人气,村民依靠物业出租、就近就业等增加了收入,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村组两级集体收入也不断壮大,去年达到1500万元。

近年来,禾山村先后投入1800多万元,提升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了新的教学楼、卫生站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让村民享受到更多发展的红利。

在禾山村的南面,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这是博罗首个千亿产业园——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园洲东片区的项目。这个项目与已落户禾山村北面的欣旺达惠州新能源产业基地相呼应,将进一步带动禾山村的发展。

如今,李源公园二期工程也已完工,休闲步道、凉亭等将公园与前面的荷花池融为一体,成为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乡亲们的幸福生活,正如先烈所愿。

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惠州日报记者 杨建业 摄

革命先烈戴焕其家乡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

带着深厚感情建设好先辈家乡

盛夏时节,走进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远山如黛,草木葱郁。蓝天白云下,中洞革命纪念广场的“中洞改编”雕塑巍然耸立。红色,依然是中洞村最鲜明的底色。

广场对面的百庆楼,庄重而气派,这里曾是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红二师师部所在地,也是革命先烈戴焕其的祖宅。

戴焕其,小名戴煌,1882年出生于广东省归善县高潭中洞乡先锋村(今属惠东县),他的家境殷实,是高潭首屈一指的富户。戴焕其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思想活跃,在外求学期间就开始信仰孙中山的革命理念。求学归来后,回到家乡的他秘密参加了高潭三点会,与黄星南等是生死与共的会友。

1922年,彭湃应邀到高潭黄星南家做客,向黄星南介绍了海陆丰农民运动情况,并倡议他在高潭组织农会。彭湃走后,黄星南立即与戴焕其等商量,谈了组织农会的想法,得到戴焕其全力支持。

中洞乡农会成立时,戴焕其当选乡农会委员,主要负责管理财粮工作。1926年,戴焕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他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几县农军和高潭区农会的后勤工作,家中财产成了革命者公有的财产,其崇高的革命风格,深受革命者敬佩。

1927年10月12日,南昌起义军1200多人抵达中洞,之后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为了保障作战部队的给养和战利品的保管调配,东江特委和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决定设置后方留守处,任命戴焕其为主任,负责后勤工作。

1928年3月,广东境内国民党军阀“围剿”革命根据地,7000余人从紫金直逼中洞,中洞军民奋起反抗,终因敌众我寡,被迫转移,戴焕其忠于职守,为转移财产而错过了撤退时机,最后英勇牺牲。

“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有责任把革命先辈故乡建设好。”高潭镇副镇长,中洞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萧爱娣说,得益于党和政府对革命老区建设的关心和支持,中洞村拓宽进村主干道、修复村内革命遗(旧)址、建造中洞革命纪念广场、打造中洞景观河……因地制宜开发集红色旅游和党性教育于一体的“重走红军路”红色文化线路,成为广东东江干部学院党史学习教育首选地及广东省第三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并入选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去年,中洞村集体总收入41.33万元,共接待学员、游客48.3万人,村民通过开办民宿、农庄,经营小吃店、采摘园等吃上了“旅游饭”。

中洞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村民回乡创业,戴汉忠便是其中一位。他是戴焕其的曾孙,早年在深圳打拼,2017年看到家乡的变化后,回来创办了农庄,“高峰期,一个中午就做了60桌饭菜。”

游客的涌入,让中洞知名度不断提高。“以前外面的人都不知道中洞,现在说起来,个个都竖起大拇指。”戴汉忠说,作为革命后辈的他,为中洞的发展感到自豪和骄傲,“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2021年,投资83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落户中洞,该村又迎来了新发展机遇。萧爱娣介绍,中洞将推动“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蓝色水库”产业深度发展,推进圩镇+中洞联合创建模式,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结合“百千万工程”、重大项目建设等,做大做强红色文旅产业,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力争今年村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

龙门县永汉镇低冚村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惠州日报记者 钟畅新 摄

革命志士李绍宗家乡龙门县永汉镇低冚村

深耕红色热土 搅热乡村旅游

山环水绕,林木苍翠,沥青铺就的乡间道路上,游客一拨接着一拨,当地群众担任红色讲解员,深情地为游客讲述着那些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现在,这样的场景成了龙门县永汉镇低冚(kǎn)村的日常。

位于南昆山山脉牛牯嶂东麓的低冚村,上个世纪革命战争年代成了一片红色热土,涌现出众多革命志士,李绍宗就是其中之一。

李绍宗于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永汉低冚支部书记、永汉区委委员。1942年,广东党组织遭到破坏,身份尚未暴露的他,受组织安排在龙门县秘密开展工作,曾以国民党永汉军民合作站副站长的身份便利,成功营救了已暴露的中共地下党员霍锡熊。

1946年,李绍宗随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此后一年多随部队在山东继续战斗。1947年冬,李绍宗从山东调回龙门,与王达宏一起领导增龙从博人民自卫队参加武装斗争,先后参与组织和指挥了坳头伏击战、塘角浦战斗等,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斗争。

1948年3月,龙门县人民政府在龙门西族成立,江北支队第二团(后改编为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第二团)团长李绍宗接受中共江北地委任命为龙门县长。

1949年8月26日,李绍宗率粤赣湘边纵队东三支二团参加解放龙门县城的战斗,第二天一举解放了龙门县城。此后,李绍宗担任新中国成立后龙门县第一任县长,在全县开展了肃清匪特、取缔反动会道门组织、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为龙门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的硝烟散去,这个曾经的偏僻小山村,在新时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7年,低冚村入选广东省第一批“红色村”党建工程示范点,在党和政府关心下,投入各级资金共4000多万元用于相关项目建建设,低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胜利广场、低冚伏击战纪念公园、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展览馆、李绍宗故居等红色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

“现在每年接待游客约6万人次,往日安静的小山村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低冚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炯东说,村里因势利导,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精耕绿色生态经济,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特色文旅产业,走出了一条振兴发展新路子,并于去年入选广东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繁茂的竹林、清澈的溪水……位于低冚河边的“觅园”,是一家庭院式民宿,去年9月开业以来,每到节假日,都被预订一空。“这是我们通过村企合作引进的项目,每年可为村里带来7万余元的集体经济收益。”王炯东说,同时,“觅园”还聘用当地村民工作,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说起村里的变化,来自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驻低冚村第一书记杨成深有感触。据他介绍,目前低冚村已有大大小小的民宿12家、农家乐5家,众多村民从低冚村的发展中受益,过上了越来越好的生活。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节节攀升,2019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约10万元,去年达到27万元,今年有望突破30万元。

“饮水思源,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前辈们的牺牲和付出。”以前低冚村小学没撤的时候,村民李干忠经常去给小朋友讲述发生在低冚的红色故事,现在,快60岁的他也是村里的红色讲解员,“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低冚,了解革命前辈们的感人故事,把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高尚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惠州日报记者 欧阳成 香金群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