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杨志军作品入围茅盾文学奖:如藏獒一样的男人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4-03-27 22:25:54 字号:TT

    青岛新闻网328日讯 说起杨志军,很多青岛人对这个名字还很陌生。但说起他的代表作《藏獒》,很多人会恍然一下,原来是他啊!

    2005年,他的代表作《藏獒1》一经发表,立刻在全国引起轰动。首印10万册很快发完,很多地方缺货,在青岛,更是两个小时内卖光了第一批书后,新华书店只好挂上“《藏獒》正在预订”的牌子。

    2008年《藏獒1》入围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入选台湾十大畅销书排行榜,获当年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第一名。

    杨志军的文学创作生涯,注定与他生活了40年的青藏高原,与藏獒,无法分开。

    高产作家 《藏獒》入围茅盾文学奖

    青岛对于杨志军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曾供职于青岛出版社,是青岛作家协会副主席。陌生,是因为杨志军的文学创作更多的是打上西部荒原的印痕,与他现在居住的城市青岛关系不大。但有一点是大家的共识———青岛的文学创作因作家杨志军的存在而自豪和骄傲。

    杨志军1976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长篇小说24部,中篇小说14部,散文集两部,短篇小说、诗歌若干,约700多万字。长篇小说《海昨天退去》获全国文学新人奖;长篇小说《环湖崩溃》获《当代》文学奖;长篇小说《喜马拉雅之迷》获人民文学入围奖;长篇小说《藏獒》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根据《藏獒1》拍摄的电影《藏獒多吉》,成为中国和日本合拍的第一部动画片,并入围素有“动漫戛纳”之称的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

    40年生活在青藏 为采访被困泥石流

    “藏传佛教的眼光、普通牧民的眼光一旦变成我的眼光,就自然而然地使人有了獒性,使獒有了人性,差不多就是人獒不分了。所以说我是天真的,就像一个孩子,幼稚得想用美丽的童话启蒙坚固而复杂的成人世界。”杨志军这样说过。

    作为一个有责任有情怀的作家,杨志军跑遍了青藏高原。1982年,为了采访青海湖遇险的农民,他乘坐直升飞机降落到漂浮的冰面上,最后和农民一起被救出。1984年,为了采访兵站,他在海拔五千米唐古拉山住了一个月,跟兵站的士兵一起吃住,体验他们的艰辛,走进他们的心灵。1986年,在采访草原雪灾时,因汽车抛锚他被困在大雪中,忍饥受冻长达半个月。2001年,在去西藏的途中,被困在泥石流中。他曾在草原牧区做过常驻记者,常年奔波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寒缺氧地带。

    《藏獒》,27万字,杨志军写了五个月,写作很顺利,因为关于藏獒他从儿童时代积累到现在,既熟悉又能让他激动。没有值得一提的初衷,写作时,他老想到藏獒和别的狗,总觉得它们也是识字的,能看懂他的这本书,他要做的就是写活它们,让它们看了他的书就跳起来:这不是我吗?

    西部“荒原”成就了他 如藏獒一样的男人

    “我不喜欢大场面,反感张扬,默默地生活,默默地写作,是我一贯的风格。”杨志军说。

    现在,他依然年年去青藏高原采访和体验。他认为,自己的很多作品是靠双腿走出来的。但对一个作家尤其是写作长篇小说的作家来说,除了走向原野,深入生活,更重要的还是排除世俗的种种诱惑,忍受孤独,耐得住寂寞。为此他几乎杜绝了所有的社会活动,勤奋阅读,潜心创作。

    西部“荒原”成就了作为作家的杨志军,他在那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他描写的是人和自然———他以诗人的激情和信念的感召来关注人在荒原上的生存状态。

    杨志军,如他所欣赏的藏獒一样,是有着直言性格的男人。他说,在青藏高原生活了四十年,它给我带来了两条生命,一是肉体的生命,二是文学的生命。我崇拜它,思念它。(记者 孙璐璐)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