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村民身边的120:女乡村医生坚守岗位41年(图)

来源:青岛早报-- 2013-07-12 06:25:29 字号:TT

村民身边的120:女乡村医生坚守岗位41年

村民身边的120:女乡村医生坚守岗位41年

  她,15岁开始行医,41年来不论严寒酷暑、白天黑夜,始终把村民的疾苦放在第一位。她,中秋之夜放弃全家团聚去给病人看病,忙到凌晨2点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救死扶伤”。还是她,风雪夜徒步几公里上门就诊,减免医药费,垫付住院费,用微笑展现了白衣天使的神圣。她就是陈凤菊,今年55岁,是黄岛区六汪镇墨得水社区卫生室的一名普通乡医。谈及未来的愿望,陈凤菊告诉记者,她希望能有机会走出去,跟外地的乡村医生交流,还盼望农村的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现场】

  卧病在床村民扎堆探望

  记者昨天赶到陈凤菊家时,她正坐在床上和一位老太太聊天。“前几天骑电动车去镇上办事,让一辆手扶拖拉机给撞了,腰椎出了点问题,大概得休一个月,干医生这么多年了,还是头一次休这么长的假呢。”陈凤菊告诉记者,她卧病在床这几天,每天都有十几名村民来探望她,让她特别感动,感觉自己这些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姓杨,今年80岁。得糖尿病已经十几年了,血压也高,有时在家呆着呆着就不行了,老伴就赶紧给陈医生打电话。说起来,小陈这孩子真是好心肠啊,不管多早多晚,她随叫随到。平时俺吃的免费治病的药物,也是她给送上门的。要不是她,我这病身子恐怕撑不到现在。听说这孩子被撞了,俺来看看她,真盼着她能早点好起来。”说到这里,杨老太的情绪有些激动,流下眼泪来,陈凤菊赶紧靠前,捧着老人的手安慰她。

  【忙碌】

  一上午看近30个病号

  时间回到去年腊月二十七,当时记者去六汪采访,曾经见过陈凤菊。那天记者刚进门,看见几名病人围绕在陈凤菊身边。“你先坐一会,我看完这几个病人咱再聊。”说完,陈凤菊接着给病人看起病来。一个、两个、三个……在把病人送走之后,陈凤菊才和记者聊起来。 “今天正好碰上村里赶集,每逢赶集、节假日的时候,看病的就会多一些,到现在已经来了近30个病人,这还仅仅是上午。”陈凤菊说。这样的事太平常了,那时的陈凤菊最大的感慨就是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

  提起陈凤菊,村里人都认识,干部、群众赞不绝口。提到村里人,陈凤菊也一点不含糊:“墨得水社区有5个村,696户村民,2153人。”谁家在哪,家里有几个人,叫什么名字,她大体都能回答上来。“时间太长了,想不记住都难。”陈凤菊笑着说。也难怪,41年的确不短。

  【事例】

  中秋节抢救危重乡亲

  1997年中秋节,陈凤菊置办了很多东西期待与家人一起过中秋。刚过中午,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屋里热火朝天的谈论。“你赶紧到生玉友家看看吧,他快不行了。”话音刚落,陈凤菊背起急诊箱就往外走,一旁的亲戚满脸茫然。“等我到达他家的时候,他已经意识不清醒了,只是抱着胸喊‘疼’。”陈凤菊回忆说。

  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陈凤菊判断生玉友可能是突发急性心脏疾病,由于村里条件有限,陈凤菊果断要求将生玉友送往乡镇医院。可从村里到乡镇医院那么远,哪去找车啊?陈凤菊思来想去,决定临时“征用”大哥家正在耕地的手扶拖拉机,用它当做救护车。在对生玉友做了简单应急处理之后,几个人匆忙赶到了六汪医院。

  本以为就此可以放心,可生玉友的状况实在让医院为难。“到了医院,他的心跳只有每分钟22次了,正常人心跳是每分钟75次左右。”陈凤菊说。在场人一时间慌了手脚,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打车!去市里!”一句响亮的话打破了压抑的气氛。大家急忙将生玉友抬上车,赶到了原胶南市人民医院。到了医院的生玉友心跳曾一度停止,经过多番抢救,直到第二天凌晨2点多,生玉友才脱离生命危险。期间,陈凤菊一直守护在急诊室外。打车费、急诊费、住院费都是陈凤菊垫付的。“他家挺困难,当时几百块钱对他们家不是一笔小数目。”陈凤菊说。

  【责任】

  “有事就说,随叫随到”

  经历过这次事件之后,陈凤菊对生命的理解越来越清晰,也越发感觉自己责任重大。2002年腊月的一天晚上,邻村石屋沟村村民柳玉兰打来求医电话。陈凤菊二话没说,背上急诊箱就往石屋沟村赶,没有交通工具,陈凤菊就步行,路上的积雪早已结冰,5里路让陈凤菊不知道摔了多少个跟头,腿上一块一块的全是青紫。“他患有糖尿病,再加上感冒发高烧,病得格外厉害,打了退烧针之后好多了。”陈凤菊说。为了保险起见,第二天陈凤菊又陪同柳玉兰去了趟医院。

  2012年11月份,80岁的杨秀兰突发脑血栓,儿女都不在家,83岁的老伴急得团团转。陈凤菊得知后,急忙到她家为她诊治。半个月后,老人康复了。老两口特意到了陈凤菊家里表示感谢,陈凤菊的回答是:“应该的,有什么事说一声,我随叫随到。”这样的例子在陈凤菊行医的41年间有很多很多。

  回忆:

  学解剖时害怕曾逃课3天

  “其实我成为医生纯属偶然。”陈凤菊告诉记者,1972年她初中毕业,分配到生产队干活。“那时我才15岁,又瘦又小,干体力活不跟趟儿。”陈凤菊说,当时村里只有一个男赤脚医生,工作量太大,需要个帮手,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小陈可是个文化人啊,这样吧,你先去乡里学习一下,然后回来当医生。”生产队长说。

  “就这么着,我被派到乡卫生院学习3个月。当时真是一点准备都没有,那时也没什么别的想法,就想好好学,回来别丢人。”陈凤菊说,在乡卫生院学习,最让她难忘的是解剖课。“当我第一次看到人体骨架时,吓得浑身都哆嗦,后来怎么也不敢去了。逃了3天课后,院长找到我,只说了一句话:不行你就回去吧,看村里人怎么议论你!”陈凤菊说,她一考虑,可不是嘛,就这样半途而废,也太丢人了,恐怕回村后见人也抬不起头来。“就这样凭着一股心气儿坚持了下来,学了3个月顺利毕业,回村成了一名实习医生,也是乡里年龄最小的医生。”陈凤菊说。

  口碑:

  提起陈凤菊村民赞不绝口

  为了给村民看病,陈凤菊放弃了进城的机会,就连对象,她都是在自己村找的。“其实当时咱条件也不错,别人给介绍的对象也有城里人,但我考虑再三,还是不想离开这里,不想离开生我养我的老家。”陈凤菊告诉记者,行医这么多年,她感觉最对不起的就是两个孩子。“干这一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得出门,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他们基本是由俺婆婆带大的。”陈凤菊说。

  趁着陈凤菊给村民看病的时间,记者在社区卫生室里转了转。“她真是个好人啊,有时候掏钱给我们治病。”一位正在打吊瓶的老大爷告诉记者。据了解,十几年来,陈凤菊共为当地群众垫资住院费10万余元,减免群众医疗费用1万多元。一提到陈凤菊,十里八乡的村民全都赞不绝口。

  谈及未来的愿望,陈凤菊抬起头,长叹了一口气。“干了这么多年,还没有机会跟外地尤其是一些乡村医疗技术比较先进的同行们交流过,真是个遗憾,真心希望以后能有这样的机会。另外,现在的农村医疗条件虽然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但跟市区相比还是有差距,希望未来几年在这方面能有大的改善。”陈凤菊说。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