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女书记包下农民3560亩地 年入上百万(图)

来源:青岛晚报-- 2013-08-27 17:27:53 字号:TT

青岛女书记包下农民3560亩地 年入上百万

青岛女书记包下农民3560亩地 年入上百万

    今年45岁的王玉芹,扮演着三个职业角色:农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土地流转承包大户。 5年前,她有这样一个梦想:把撂荒的土地变成一望无际的麦田。如今,梦想照进现实,王玉芹带领着一支农机服务队,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将3560亩土地从过去的农民亲自下地辛苦播种收割变为了机械化管理全过程。她说,人生的不同阶段梦想是不同的,如今她最大的心愿是通过合作社形式让更多农民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传统耕种方式。

    种地太苦年轻人荒了田

    从2002年开始,王玉芹担任了平度市兰底镇桑园村妇代会主任、计生主任。当时,她和丈夫种着20亩耕地,家庭年收入不到2万块钱。2002年,她建起了一个养猪场,当年收入就超过了3万元,之后带动30多户村民走上了养猪之路。 2007年,桑园村“两委”换届时,王玉芹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角色变了,她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变了,“只有干出更多让群众受益的事,才能对得起大家伙的信任。 ”

    2008年10月19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关于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她仔细地读了又读。“那时候,村里的青壮年已经都去城里打工了,村里不少耕地已经开始荒废,即便是留守的老人坚持耕种的土地,也由于个人能力有限而始终提不起产量来。 ”王玉芹说,她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对土地有特殊的感情,眼见村里大片土地无人耕种被撂荒,她心疼。“我这个人就认这么个‘死理儿’:农民都不种粮了,大家伙吃啥? ”

    土地流转一针“强心剂”

    经过反复考虑,她决定先尝试着拿出前几年养猪积累的资金,从无劳力户手中转包耕地。大部分农户愿意将土地租给她,因为之前这些耕地一年的租金只有300元,她给的租金是一年700元,一下子比别人的价格高出了一倍还多。“不愿意往外出租耕地的主要是一些老年人,这些人在田地里耕种习惯了,让他们离开土地并不现实。 ”王玉芹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土地流转的观念。在具体的操作中,王玉芹会和农户一家一家签合同,同时会在镇上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备案,中心可以代表政府监督双方的行为,协调双方的利益。

    2008年700亩、2009年 1500亩、2013年3560亩……如今,王玉芹流转的土地涉及平度、高密两市的三个乡镇,在2012年山东省农业厅发布的全省种粮大户排名中,王玉芹的粮食种植面积位居青岛第一。

    靠政策当上了“女粮王”

    说起“粮王”这个称号,还得把事情回放到2011年12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会上王玉芹作为全国300名“种粮售粮大户”代表之一获得表彰,并获得一台价值20万元的拖拉机。

    王玉芹心里有本明白账:一年两季种小麦、玉米,正常年景除去生产性资金投入,种粮还是有账可算的。 2012年,她种的小麦、玉米喜获丰收,总产量达240多万公斤,年收入达100多万元。流转承包土地,购买农机都需要大量资金,王玉芹靠贷款解决资金问题。因为种粮收益稳当,只要没有大灾,把一季粮食收了,就能把钱还上,接着再贷。她种粮食后,当地信用社、农行等都愿意放贷给她。令王玉芹感到兴奋的,还有国家的扶持农业政策,“买种子国家给补贴,买农机国家给补贴,种粮食国家给补贴……现在光粮食补贴、抗旱补贴、化肥补贴等加起来,每亩地就有120多元。 ”

    新机械“淘汰”老黄牛

    3560亩田地需要多少人耕种?王玉芹的答案是:5个固定工人。因为大面积种植小麦和玉米,不能再靠老黄牛耕地,而是要操作各种机械设备。只有到了农忙时节,同时在田里耕作的人数才能超过七百人,这些都是临时工,按天结算工钱。

    “每年夏收秋收最不好对付,不过有大型机械配合,还是省劲儿很多。 ”王玉芹称,小麦联合收割机速度很快,一亩地的小麦,收割机转上两圈就全搞定了,一般收小麦时,很多收购商就会登门商谈收购事宜,如果天气合适,盛放小麦的车辆可以直接开进地里,和收割机联合作业,干燥的小麦收获后直接可以拉进收购站的粮仓贮存起来。传统收割最怕的就是遇到阴雨天,不过有了烘干机,这已经不是问题了。 “一次15吨,烘干六七个小时就可以卖了”。

    王玉芹笑着说,她的田地已经实现了从耕种、管理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作业,现在建了两个存储农用机械设备的仓库,放置了装载机、联合收割机、深松机、低温烘干机等种粮需要的大小机械设备足足有五十多台。在王玉芹眼中,这些机械帮了大忙,如果没有这些“大家伙”,一下子种几千亩地根本不可能。

    联合十个村成立合作社

    “前几天,我请附近十个自然村的村书记一起聚了聚,也算是为实现下一个梦想探探路。 ”王玉芹说,人生的不同阶段梦想是不同的,如今她最大的心愿是通过合作社形式让更多农民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传统耕种方式。她解释说,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3560亩田地已经到了她的经营极限,如果继续按照同一模式扩大经营,质量、产量可能都会出现问题。 “我的骨子里是个农民,看到田里长出整齐划一的金灿灿的麦穗就会兴奋,我希望更多人能感受收获的喜悦。 ”

    王玉芹说,她设想周围十个自然村能成立一个专业合作社,把村里的田地集中起来管理,从种子、农资的成本,到播种、收割的机械费用,全部由合作社垫付,到了收获的季节,卖出粮食所赚回的钱中,再将这部分费用剔除后返还给农民。 “集中管理的好处是提高了机械化运作的效率,农民买种子和农资都能享受批发价,农机作业也降低了成本,比农民自己找联合作业队收割能省一半钱。 ”王玉芹细细给记者算了笔账,肥料降低60元、收割降低60元、种子降低40元……加入这个合作社,农民种一亩地的成本算下来比单打独斗可以省出300元。而省下来的体力,农民们还可以赚另一份“外快”,这比传统的弯腰种地肯定更合适。

    “干这事,我可不是倒贴钱。 ”王玉芹坦言,如果能够实现万亩以上的整片田地联合耕种,她就敢跟农机公司谈更大的合作,“我可以节省农机公司机械设备营销费用,节省的费用补贴到成本上,我还能有赚头。 ”(记者 刘兰星)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