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新闻专题> 时政类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深入开展“接地气、连民心”活动

来源:青岛日报-- 2013-10-31 10:24:28 字号:TT

    活动开展两个月以来,市直机关党员干部累计走访居民2.2万户,征集意见建议1300余条,已解决涉及房产、水电气改造、社区环境等几百个长期困扰居民、影响居民生活、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探索出一些新的社区建设管理经验

    “不像鸭子浮水面,要做鸬鹚沉水底。”扑下身子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群众中去!自今年8月起,一场“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活动在青岛如火如荼展开。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青岛市为了着力解决机关干部对基层群众感情浅、对基层情况了解浅、服务群众意识浅等“四风”方面问题,在市直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了“接地气、连民心”实践活动,万名机关干部到所居住社区报到,亮身份,认“亲戚”,问实情,排民忧,破难题,谋发展,将根扎牢在基层广阔天地。 到群众工作“主场”去 群众工作的“主场”在哪里?不在领导干部的办公室,不在机关大院的会议室,而在田间地头、社区乡村,在大项目施工现场,在企业生产车间。

    “接地气、连民心”实践活动的开展基于这样两个现实:一个是不少机关党员干部同社区干部、居民之间似乎隔着一堵墙,很少打交道。“进社区活动以前,我们到一些机关干部家中入户都很难,很痛苦,经常吃闭门羹。”市北区同兴路社区党委书记袁本利的反映,也是很多社区干部共同的感受。另一个是一段时期以来党政机关中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到机关门的年轻干部不断增多,他们的能力素质很高,但缺乏对基层的了解,也缺乏艰苦环境的历练。一位基层干部曾经这样发问,一个从没到过基层、从没和农民接触过的机关干部,怎么能写出契合基层实际的政策文件?

    “下到最基层,才能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一位机关干部这样坦言。党员干部只有多用脚步丈量民情,和群众坐在一起、干在一起、乐在一起,才听得到群众的心里话,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

    干部下基层,“下”然后知不足,砥砺了思想,锤炼了作风。

    “以前虽然住在社区,但很少与社区打交道,更谈不上了解社区,这次去报到,才真正了解了社区人员少、工作量大等实际困难。”市教育局机关干部韩东坦言。以市南区盐城路社区为例,目前辖区内有新经济组织1900多家,住户将突破6000户,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仅4人,要承担200多项工作任务,工作绝对称得上“高强度”。韩东到社区报到后,对于身处在最基层、干着最琐碎最繁重事情的社区工作人员“肃然起敬”。

    “平时感觉自己干得不错,下基层后发现这么多问题,觉得自己干得并不怎么样,”一位机关干部说,“过去总抱怨自己提拔慢,待遇低,看到农民的现状,感到不是组织亏欠了我,而是我们太亏欠群众。”

    工作到基层开展,作风在一线转变。与社区干部谈心交流、“当一天社区助理”、“当一次社区义工”……通过开展“进社区”活动,机关党员干部亮明了身份,找到了归属感,纷纷主动深入社区群众了解民情冷暖,与居民和社区干部的交流越来越多,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 把群众“心事”当“大事”

    下基层,不仅要身到,更要心到。只有真正了解基层实际,了解群众需求,才会把群众的“心事”当成“大事”来做,才会把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 “难事”当做“实事”来抓。

    家住市北区嫩江路18号的陈女士被家中管道老化造成的供水问题困扰多日,听说有市政公用局的干部正在社区报到,她便过去反映,令她没想到的是,市政公用局工作人员第二天就到场勘察,着手更换管道,半个月后陈女士家就用上了“足量”的自来水。

    群众心里有杆秤,老百姓看的是行动,而不是表面文章。在机关党员干部“进社区”活动中,因为职能部门干部直面问题,立说立行,困扰居民的众多难题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有些机关党员干部了解到居民反映周边公交车较少、乘车不便,及时将问题“上交”或“转交”,促成相关部门调查研究,开辟了5条新公交线路,并调整延伸了12条线路,延长了20条线路的首末班车时间。同时,根据居民出行需要,在全国率先开通“定制公交”,目前已经运营4条线路,惠及居民2500余人。

    这些只是联系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两个月来,机关干部沉入田间地头,踏入果园苗圃,一头汗,两腿泥,面对面地了解群众之需,手把手地传授致富之技;走进企业厂矿,踏入轰鸣车间,问实情,出实招,让政策在一线落实,让问题在一线解决;走进项目驻地,踏入施工现场,摸底子,出点子,把办公会开在现场,把协调会开在工地;走进社区街巷,走访“联系点”,排民忧,破难题,带着问题搞调研,带着成果促工作;走访贫困户,坐到炕头上,唠家常,认“亲戚”,心贴心感受群众冷暖,手牵手寻求脱贫良策。

    截至目前,市直机关近万名干部已到社区报到。活动开展以来,各机关单位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能和党员干部业务特长出题目、搞活动,搭建务实管用的服务载体,把热情周到的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发力解决“突出问题”

    下基层解民忧,既要顺应民心民意,还要尊重客观规律,绝非简单地给钱给物,一给了之。

    胶州市九龙街道永安屯村,种了上百年的大姜。全村600亩土地中,一半种了大姜。“以前,村民或者是等商贩来村里收,或者推着小车到集市上卖,好好的东西卖不上价。”驻村“第一书记”史大勇入村后,琢磨起了大姜生意,带动大家致富。“一公斤大姜零卖10元,经品牌包装后可以达到一公斤25元。”他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首先给大姜注册了“永安屯”的商标,接着创立了门户网站,在淘宝网上开了网店,开通了微博直播。

    除了销售,史大勇还从种植环节抓起,成立了大姜生产合作社,邀请专家结合土地情况推出了标准化大姜种植流程,开始了规模化种植、品牌化运营。此外,他还争取了上级100万元资金支持,用来修路和投入大姜合作社,建设快速检测室、展厅……一套发展“组合拳”下来,种植户的收入提高了,村庄发展迈入了快车道。

    既看亮点,更看难点。到问题多、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去,解决突出问题,是机关党员干部下基层最主要的着力点。

    市北区和兴路社区周边长期存在煎炸摊点扰民问题,社区居民反映强烈,市城管执法局党员干部进社区了解到此事后,确定了“既要维护好城市运行基本秩序,又要保证原从业者的基本生计”的解决办法,取缔了社区周边所有煎炸点,引导生活确实困难的业户改营服装摊点,业户满意了,居民也拍手称快。

    准确的民意上来,正确的决策才能下去。活动开展以来,党员干部累计走访居民2.2万户,征集意见建议1300余条,已解决了涉及房产、水电气改造、社区环境等几百个长期困扰居民、影响居民生活、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还探索出一些新的社区建设管理经验。 “扎根”效果群众评定

    “活动来了一阵风,活动结束无影踪”,是群众对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最大的担忧和诟病。进社区如何成为党员干部的工作常态?青岛在推进活动中也在逐步探索建立制度化的长效机制。

    为此,青岛市委出台了市直机关党员干部 “进社区”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一方面,将“进社区”情况纳入机关党员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从今年开始,机关党员干部在参加区级及以上党内评先树优时,所在单位党组织必须征求干部所在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的意见。另一方面,建立“进社区”情况定期民意调查制度。从9月中旬开始,每季度随机确定部分机关干部,对其“进社区”情况进行民意调查,调查结果直接反馈给所在单位党组织,对违反“进社区”纪律的行为,组织和纪检部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各级各部门为强化对下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也纷纷出台了相关制度和规定。

    李沧区书院路社区居民王君笑着说,“这次干部进社区不再是一阵风了,是实打实的,干部表现怎么样,还得问问咱,这个办法好!”(记者 贾 峰)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