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挂历日渐式微多为老人买 你家墙上还有挂历吗

来源:青岛日报-- 2014-01-13 06:58:31 字号:TT

挂历日渐式微多为老人买 你家墙上还有挂历吗

 

    挂历,这一特殊的文化产品承载了多少人的回忆,如今却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去年底的禁令给挂历销售带来怎样的变化?日渐式微的挂历还能走多久?近日,记者走访了书城和昌乐路文化市场的多家挂历店铺。

    69岁的石先生在昌乐路文化市场经营一家挂历店,做挂历生意长达28年的他,见证了挂历市场的历史变迁。

    “以前到了岁末年初可不是这番景象,那时候满屋子都是人,好挂历都要用抢的,常常没到年底就卖断了货。”石老板说,1993年左右是挂历市场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1993年以前,购买挂历的以家庭和个人居多,挂历摊铺年底总会迎来一场 “抢购大战”,明星写真、经典剧照、流行时装类的最抢手。

    1993年以后,企事业单位开始了团购挂历的热潮,挂历被当做礼品送给员工和客户。石老板说:“那时挂历的种类渐渐增多,工艺也越来越好,制作精美的烫金挂历开始出现,最贵的双全开挂历能卖到100多元。单位批发的订单多了起来,随之零售端的销量减少。”

    2000年以后,挂历逐渐风光不再,几家挂历店铺的老板说“一年不如一年”。一位经营挂历生意十五六年的老板史先生告诉记者,文化市场曾经一度繁荣的挂历经销区目前只有11家店铺,每家的销量都在逐年递减。

    “禁令”让挂历批发转零售

    2013年底一纸“禁令”卷走了不少挂历市场的大订单。挂历店老板史先生说:“我们从9月份开始接订单,到10月底印刷厂就做好了准备发货,接到文件后许多定了上千本挂历的大企业都纷纷退单。”

    面对退单情况,也有店家积极应对。石老板将原本印好企业和单位名称 “福”字吊牌挂历换掉了底板,如此一来积压的挂历就可以正常售卖。

    记者走访了书城、昌乐路文化市场,发现“公家”挂历被禁后,挂历市场普遍呈现出批发渠道订单减少,零售端销量增加的形势。书城的相关负责人员告诉记者,今年“禁令”下发后,书城相应减少了挂历的进货量,结果没想到年底来买挂历的消费者不减反增,元旦之前就销售一空,元旦过后仍有消费者来询问购买。

    昌乐路文化市场的店铺老板张女士说,今年也接到了一些私企和个体的订单,每单也就几十本,其他都是个人购买。前来选购挂历的苏先生说:“便宜的挂历五块钱,贵的也才二三十元,画面好看质量也不错,这个价格我们老百姓都能接受。”

    日渐式微却仍有需求

    记者走访发现,购买挂历的消费者以中老年人为主,挂历已难在年轻人的家中和心里找到一席之地,日渐式微仿佛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其实呈现这一趋势并不难理解。在精神生活相对匮乏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互联网、手机等电子产品还没发展起来,媒体也不发达,但大家对文化的需求十分旺盛,对外界充满好奇,老一辈都是通过看挂历,了解平常看不到的名人字画、山水风景、影视明星。而现在,互联网上的资讯海量,挂历已经不足以作为传递信息的渠道。如今,可供年轻人选择的装饰品俯拾即是,家庭装修风格多样,在墙上钉钉子挂挂历的做法已经不再时兴。

    虽说挂历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仍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对中老年人而言,挂挂历已经成为一种年俗习惯。虽说现在的电子产品很发达,但上了年纪的人还是喜欢在挂历上标注记事。62岁的苏先生因为一本挂历寻觅了好几家超市、书店,奔波了一上午都没买到,“文化市场可能是岛城唯一集中销售挂历的地方了,如果挂历消失了,我会觉得很遗憾。”他说。

    购买挂历的群体日益减少,挂历的利润空间也在不断压缩,这些对挂历出版商和经销商而言都不是好消息。挂历店铺老板石先生认为,除非在工艺上或功能上做出创新,否则挂历市场只会日渐衰微。即便如此,经营挂历生意长达28年的石先生暂时还不打算转行,他说:“或许再过二十年,市场上就没有挂历了,但毕竟现在老百姓还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

    晒晒元旦挂历心态

    岁末年初换挂历,意味着新一年的到来。以往,在单位上班的人常会拿一本挂历回家,亲朋好友之间也会互赠挂历。今年,少了“公家”挂历,有人左顾右盼,最后只好自己掏腰包买;也有人私人定制专属挂历,满足于DIY带来的喜悦……记者近日采访了几位挂历消费者,看看今年他们与挂历的故事。

    老一代: 每个房间买一幅

    宋老先生跟老伴儿12月底就在昌乐路文化市场买过挂历,元旦之后又进行了第二轮采购。“以前都是儿女往家送挂历,有单位发的,也有银行送的,今年一听说政策不允许发放挂历了,我上个月赶紧去买了一本,家里墙上那块给挂历留的位置可不能空着。”在宋老先生看来,换挂历像个仪式,新挂历象征着新一年的开始。

    宋老先生的老伴儿李女士也是一个“挂历控”,买了一本还不过瘾,打算把每个房间都挂上一幅。“今年是马年,客厅里挂一幅‘八骏图’;我喜欢山水风景,这幅卷轴的‘桂林山水’可以挂在卧室;书房再来一个带‘福’字的月历,这个数字大,可以记事……”尽管店里挂历种类多样,李女士还是有条不紊,一边挑选一边安排每一幅挂历在家中的位置。

    挂历从“有人送”到“自己买”,从礼品变为商品,宋老先生认为这一变化是个好趋势,他告诉记者,往年单位发,儿女送,朋友也会给几本,多的时候家里能堆积近十本挂历,用不了浪费,扔了又觉得可惜,现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多少就买多少。

    年轻人: 等不来只好自掏腰包

    在卖挂历的店铺里,年轻人的身影很少见,80后唐小姐坦言她是 “左等右等没等来挂历”,才来自己买的。“我和老公的单位以前都发挂历,银行和保险公司也会送,今年受政策影响,提前预知单位不会发了,不过我们都习惯了别人送,不习惯自己掏钱买,所以一直等着,这都过完元旦了,依然没收到挂历,父母催了好几次,才打算自己掏腰包。”

    记者看到唐小姐此行购买了挂历、台历共11本,样式各不相同,她解释道:“既然来了就多买一些,回去送亲朋好友。”以往唐小姐都会把多余的挂历送人,今年自家挂历紧缺,但不能误了人情。

    “我们自己家已经不用挂历了,顶多摆个小台历。”对唐小姐这样的年轻人而言,挂历在实用性和装饰性上都显得可有可无。论便捷实用,挂历不比手机日历;论美观大方,挂历也不比油画水墨。

    但老一辈多少都有些 “挂历情结”,今年挂历突然“轮空”让唐小姐的母亲长吁短叹,一开始唐小姐不太理解,母亲说在他们年轻时,挂历是老百姓买得到、用得起的装饰品,人们通过挂历见识了平日看不到的时装、明星、山川、字画,现在虽然信息渠道丰富多样,但挂历已经成为父母辞旧迎新不可缺少的元素。

    私人定制: “新意”兼具“心意”

    某银行的退休职工孙先生今年定制了100本挂历,挂历中的图片都是自己近些年旅游的摄影作品,有云台山、额尔古纳河畔、腾冲瀑布等地的风光,爱好书法的孙先生还在挂历中附上了“江山如画”的题字。

    “我以前从事办公室文化宣传工作,喜欢自己策划、设计些小作品,年前挑选了一些照片,完成设计排版后,交给文化公司的朋友,由他们印刷制作完成。”孙先生第一次接触个性化定制挂历,他觉得这种形式比买来的多了一丝新意。“以后仍会考虑定制挂历,家里每年挂上一幅这样的挂历,积攒下来就变成了摄影作品集,来了朋友可以跟他们聊聊这些曾经去过的地方,也算是一种回忆。”孙先生说。

    记者了解到,孙先生的100本定制挂历在元旦之前就所剩无几了,“挂历都送给了老师同学、亲戚朋友,他们听说这是我自己制作的,纷纷打电话让我留一本。”对孙先生而言,挂历承载着维系亲情、友情的作用,比起以前那些印了企业名称的广告型挂历,这种私人定制挂历更能表达心意,亲朋好友喜闻乐见。

    你家墙上还有挂历的位置吗?

    “一眼万年瞅不到边”:我家里至今还有挂历,虽然手机、电子表上都有日期,但是爸妈还是喜欢翻看纸质的挂历查看日期。我对于挂历最深的印象是挂历里的各种美女。

    “徐扬法拉盛”:今年有一个新变化就是,卖挂历的地方少了很多,想买到称心如意的挂历要跑好几个地方呢。但是送挂历的习俗还是没有变的,年底的时候很多人送挂历呢。

    “臻熙人生”:虽然电脑、手机查日期很方便,但是还是纸质的日历更实用,可以在上面勾画涂写,标注重要事项,等翻到最后一页回看时很有满足感,更换新的日历时的感叹时光飞逝等感情也是电子日历所不能具有的。

    “八哥变身少女腾”:虽然现在查看日期越来越方便,但是纸质的挂历还是家里少不了的。而且要是把1986年的挂历留到今年就又可以用了呦!(注:2014年的日历与1986年的日历阳历相同,但农历不同。)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