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白铁,补锅嘞!”以往每年过年前,青岛人的记忆里总少不了这样一声悠长、洪亮的吆喝声。补旧锅迎新年至今仍是一些老青岛人的习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老手艺人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以往袁法军只能算是补锅行业内的新人,可现在39岁的他也算得上行业内的老人了。叮叮当当补了15年的锅,如今可供修补的锅越来越少了,但袁师傅表示只要还有一口锅需要补,他就不会放下手中的修锅锤。
补锅当伙计又当掌柜
在城阳批发市场内,一间杂货铺里不断传出“叮叮当当”的声音,39岁的袁法军拿着锤子将手中的锅子敲得响亮。除了修锅以及制作各种白铁制品外,袁法军的铺子里还销售锅碗瓢盆等各种日用百货,因为锅子敲得专注,不少来店里买东西的顾客都被袁法军忽视掉了。看到顾客拿着东西问价,袁法军却只顾修锅没有回应,袁法军的妻子在一旁也只能无奈地摇摇头,原本正要开火做饭的她只能放下手中的工作,赶紧上前招呼客人。“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只要干起活来就好像什么都听不到了,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他。”袁法军的妻子对记者说。
将坏掉的锅底剪掉,将锅子的四周敲平整,整整20多分钟袁法军没有和周围人有任何交流,直到这项工作完成后才放下手中的工具和记者交谈。“也不是我听不到,而是补锅这个事情切忌分心,一放下再干的时候就不知道上一锤子落在什么地方了,补完的锅就不平整了。”袁法军告诉记者,从小学徒干到老伙计到现在又当伙计又当掌柜,这条是自己补了15年锅总结出的经验。
补一口锅要敲1000次
将锅底剪完修平,补锅工作此时才进行了不到一半,从店里的角落里拿出一个木头盒子,袁法军笑称这个木头盒子比自己的岁数还要大,里面装着的都是自己吃饭的“宝贝”。打开袁法军的宝贝盒子,三种规格的剪子、方锤、羊角锤、划针……补锅的工具足足有17种之多。“补锅这个营生听着像个粗活,实际上是要求很精细的活,一个细节干不好,一只锅就完了。”袁法军告诉记者。说话间,袁法军拿起剪掉底的锅,紧接着将锅的底部沿着钢轨,用羊角锤翻边,再用方锤将边砸平。拿出事先做好的新锅底,翻边后再平边,然后将新锅底和旧锅扣在一起,将锅底的边折下,最后一步压缝。袁法军告诉记者这一步是补锅最关键的一步,缝压不好锅就会漏水,小心翼翼地压缝之后,锅子才算修补完成。
整个过程没有使用任何胶质,没有使用热源焊接,全凭补锅人的手工完成,光是用锤子敲打锅边和压缝,袁法军表示他曾经计算过最少要锤打1000次。记者算了一下,从剪锅底到修完,修一口锅袁法军用了50多分钟,修完一口锅把袁法军累得直出汗。
这手艺补了15年的锅
将修好的锅交到顾客手中,待顾客表示满意后袁法军这才松了一口气,开始和妻子坐在火炉边吃午饭。说起自己这补锅的手艺,袁法军笑着说这还是沾了妻子的光。袁法军告诉记者,她和妻子从中学时就认识,之后自己应征入伍,妻子也是不离不弃地等他回来,23岁的时候从部队退伍回到青岛和妻子结婚,结婚后工作了两年,收入一直不多,这时老丈人给他介绍了一位做白铁活的老师傅,让他跟着学徒学门手艺。“是即墨的一位老师傅,不仅干一手好白铁活,锅也补得非常好。”看中了老师傅这门补锅的手艺,每当师傅补锅的时候他就放下手中的活专心看师傅干,就靠着看和自己的摸索,让他掌握了这门补锅的手艺。补了15年的锅,袁法军表示经自己手补过的锅少说也有2000多口,“别的不敢说,经我手补的锅没有再漏的,回家发现有瑕疵的我分文不取。”对于自己的补锅手艺袁法军很有信心。
■相关链接
补锅匠难舍老手艺
袁法军告诉记者,当他刚开始干补锅的时候,附近的居民、小贩和饭店的老板都来找他补锅,最多的时候自己一天能补十几口锅,可现在一个星期能补一口锅就不错了,各种价格低廉的成品锅冲击,让补锅生意一日不如一日。“这样一个新的铝皮锅30来块钱,换个新锅底差不多也便宜不了多少,所以很多人就直接换新的,不到这里来补了。”拿着一口新的铝锅和一口待补的铝锅袁法军对记者说。
平常出售各种杂货的收入已经远远高于修锅带来的收入,而且修锅又极费体力和眼力,家里人劝袁法军放下这门营生,可袁法军却始终不愿摘下“补锅”这面招牌。“别看现在补锅不景气了,可还有那么多老主顾大老远地来找我补锅,为了这些人我也不能把这门手艺丢了。”袁法军认为,虽然如今居民增收的步伐越来越快,在偏远的农村还没有富裕到锅子漏了就换新的程度,节俭仍被一些人奉行着,所以补锅匠这个让破烂货起死回生的营生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