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我国首艘水下考古船在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正式下水试航,肩负起中国海洋水下考古的重任。我国也从此告别“租用渔船时代”。更令人兴奋的是,调试期结束后,它把新家落户在咱们青岛。昨日,记者辗转联系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多个部门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设计:
比原吨位增加近一倍
“中国考古01号”系国家文物局与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联合打造,由中船重工701研究所设计,建造资金近6000万元。建成后为950吨级,全长56米,宽10.8米,型深4.8米,吃水2.6米,航速12节,核定载人30名。尽管它在海船中属于“小个头”,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考古船不仅设有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潜水工作室、食品间、厨房等,还有多个房间用于住宿,且每个都配有单独的卫生间。
“考古船原本的设计吨位为500吨,可建成后,它的吨位却增加了近一倍。这主要是因为船上装载的各式各样专业设备实在太多了。 ”东风船舶工业公司事业部副部长苟元君一一数来:门字吊、救助艇、减压舱、柴油发电机、小型冷藏集装箱……多达数十种的设备将整艘考古船“武装到了牙齿”。
本领:
“一口气”能航行30天
“中国考古01号”投入使用后主要承担我国水下文化遗址的普查、专项调查及小型发掘工作。主要工作海域为我国沿海,也可能远航至南沙、西沙海域。 “除了吨位发生变化外,水下考古船也从近洋航行变为了可以满足远洋航行需求的远洋船。 ”苟元君说,考古船能靠自身携带的4个柴油发电机,满足2000海里的航行需求。船上的两个食品间,可以完全满足船只30天续航的需求。
“设计之初,我们就考虑到它应具备四大功能。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负责人说,一是支持潜水、支持水下考古发掘,满足开展水下考古作业需要,满足考古队员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二是能够进行水下调查,对水下遗存进行测绘记录、摄影摄像、遗址清理、文物提取;三是能够开展应急保护;四是在适当情况下对公众开放,让公众参观了解水下考古工作。
安家:
青岛团岛成考古船母港
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装备部主任宋建忠表示,船建好后,属国家文物局,由该中心使用,船舶的维护管理将委托给国家海洋局下属部门。下水试航仪式上专家表示,该船将于今年5月正式运行,会沿长江线经南京、上海等地,最终抵达青岛,作其停靠的母港。
对此,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船的维护管理的确将由该局下属部门负责,调试期结束后青岛将成为其母港,船舶可能会停靠在团岛码头。届时,岛城市民可近距离一睹水下考古船的风采。不过目前,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并未接到水下考古船具体停靠时间的通知。
首航:
计划赴南海寻找郑和遗存
1987年前后,我国就开始了水下考古,2009年国家文物局成立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担全国水下文化遗产项目和水下考古项目的相关工作。从最早在泉州的滩涂挖掘沉船,到八九十年代后在近海做考古调查发掘,再到2013年在南沙群岛进行海下考古发掘,我国建立起一支包括多部门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小组。
“考古船的投入使用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前推进一大步。 ”宋建忠说,水下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内容多样,水下文化遗产包括海上丝绸之路调查、沿海海防、水下古城遗址、古港口、古造船厂、盐业遗址、古村落、古城址等。专家透露,考古船的第一次打捞可能将赴南海流域,找寻郑和下西洋航线的遗存。(记者 刘兰星)
上一篇:青岛市政府公布部分人员任免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