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学生家长正在为孩子准备开学的行头:从普通的本子、笔、书包、书籍到电子教辅、电子数码产品等,眼下“开学经济”着实火了起来。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开学经济”让商家们赚得盆满钵满之时,家长们也应该掌握“经济开学”,让孩子们学会理性消费。现在我们从家长、商家、专家“三大家”聚焦开学经济。
刚刚过去的情人节、元宵节着实让商家忙得够呛,然而近日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商家刚从“双节”抽身出来就投入到了“开学季”的促销当中。各种跟孩子有关的东西都加入到了热卖的行列,商场内 “开学啦”这样的字眼更是醒目。
面对高企的物价,记者发现家长们仍然秉承“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传统,为孩子置办各类行头,很多孩子开学已经不再是铅笔、书包等的“标配”,而是数码电子产品等的“顶配”。记者通过“一个妈妈的开学账本”了解开学花钱的那些事。记账人:梁女士账单金额:101550元账单内容:书桌、书架、台灯、椅子(1200元)+书包、文具(350元)+家用小轿车(10万元)
花销一:
布置小书房花了1200多元
市民梁女士一家住在市北区,春节后儿子习习也马上要开始新的学期了。对于今年的“开学账单”,梁女士有点头疼,用她的话说就是“开学如扒皮”啊!
开学前,梁女士给习习的房间做了重新的布置:一个小书架、一盏台灯、一个书桌和一把舒适的椅子。与普通的书房不同,习习妈妈可是用心良苦:书桌的高度能够调节,并且带有三个抽屉,“孩子长得快,所以买了个能调节高度的书桌,抽屉多了,可以让孩子分类放不同的学习用品。”此外,台灯的光线能够调节,灯头的方向与高度也能够调节,椅子的高度特意让习习试过,现在坐上去,双脚刚好平放在地上。书桌上放着一个小书架,上下三层,可以让孩子存放不同科目的书籍和作业本。一本漂亮的日历,一个简易的电话号码本,还有一盒订书钉、回形针,一摞练习本,书桌底下还有一个废纸篓。坐在小书房里,开着台灯,确实能感觉到浓厚的学习氛围。
“从过年前开始,我和老公就为这个小书房做准备。为了淘这个实惠的书桌,我们跑了两个家居卖场又逛了不少网店。像书架椅子什么的,都是从那里买的,加上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一共花了1200多块钱吧!”这是习习妈妈的第一笔“顶配”开销。
花销二:
光铅笔就买了50支
昨日,记者走访华润万家、家乐福等超市发现,硕大的“开学啦”几个字,正式接班“双节”唱起了独角戏,各种各样的文具,纷纷摆在了超市最显眼的柜台处,许多家长都在为孩子们挑选学习用品。
细心的习习妈妈,也给孩子准备了大量的开学装备,并根据孩子的个头,选了一个书包(268元),此外,笔袋(12元一个),尺子2把(共2元),铅笔50支(共25元),削笔刀、各式的书套30个(共24元),会计用的标签(贴在文具上写上名字,就能与别的同学的文具区别开来)、2个文件袋、小纱巾3条(共10元),水壶(10元),一合计,也花了350多块钱。
花销三:
为接送孩子添了辆车
说起这项花销,梁女士可是头疼了大半年。“从孩子去年上小学开始,我和他爸爸就一直商量这个事:我们家里就只有一辆车,平时都是他爸爸开,可是上班太早、下班太晚没法送孩子,我坐公交车送孩子,孩子每天最少少休息半个小时,看着怪心疼的。”习习的学校离家不算远,需要经过四个红绿灯路口,平时上班时间路上堵车情况严重,为此,习习的爸爸爸妈妈一直想攒钱再添一辆新车方便接送孩子。“去年冬天看我天天接孩子那么辛苦,两人坐公交车冻得够呛,习习爸爸一咬牙决定年初添辆车,不忍心看我们娘俩遭罪啊。”
“今年年初我俩发了年终奖,凑了点积蓄买了辆新车,花了10万。”说起为孩子上学之前的准备,习习妈妈非常有感触地说,“孩子上学了,才知道需要准备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都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
家长热议:
难以承受的入学高成本
近几日,记者先后采访了多位学生家长,大家的普遍反映是,为了孩子上学,文具的花费在二三百元,而其他的各种配套服务,虽然各个家庭有所不同,但总支出也都在千元以上。一位家长笑着说:“到底花了多少钱,连我们自己也都数不过来了,反正一切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现在的孩子上个学花销实在太大了,哪像我们小时候那会儿,有个新本子就不错了。”王先生是一名生于六十年代的学生家长,他的孩子去年刚刚考上大学,开学前为孩子购置各种用品的花销近万元,手机、电脑已经成为新入学的大学生必须准备的几样东西。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攀比心强,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要有,而且家长也不希望孩子在其他人面前丢脸,因此大多都会满足孩子的要求。
这些花销是否真的不可或缺?很多家长表示,并不认为这些是孩子上学所必需的,很多家庭并不是具备相当的实力来承担的。“物价涨得快,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孩子的要求也一天一变,我这工资也没有他们这些价钱涨得快。”市民陈先生表示。
开学花费不可盲目攀比
业内人士指出,其实,在新学期来临之际,家长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不是带孩子疯狂采购,而是和孩子谈谈心,告诉孩子为人处世的一些道理,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久而久之,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感恩之心,也激发了他的学习积极性。至于具体化了的学习用品和日常用具,则要量力而行,俗话说“穿衣吃饭亮家底”,每个人的家境条件不同,其花费也大相径庭,不可盲目攀比。
“开学经济”和“开学消费”,都是商家针对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所采取的短期营销策略。“孩子升学、开学需要花钱,这自然在情理之中。但所谓手机非3G不买,手表非运动型不要,诸如此类的要求,家长万不可照单全收。”也有专家认为:“开学购置一些正常的学习生活用品无可非议,但不能成为学生大搞更新换代的契机,家长也不能以‘不让孩子输在物质起跑线上’的荒唐理由进行支持。这既不符合绿色经济的理念,也不符合中国勤俭节约的传统,更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延伸
开学账单30年“成长”路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入学的费用约100元。进入90年代,也不过200元-300元。到今天,上大学普遍花费早已突破万元。30年左右的时光,学生上大学的费用相差了百倍。据70后汪先生回忆,当时没有什么通信工具,BP机就是一种奢侈品。有条件的同学买个BP机挂在腰间,就是前卫了。与70后大学生用BP机不同,80后大学生则用上了手机。当时在学校里,手机就是一种炫耀品,有手机的同学可以说是时尚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