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这种养老模式其实在业界探讨已久,近年来,国内南京、上海等多个地区都有过相关尝试。近日,有消息称青岛准备试点“以房养老”反向抵押模式,但据笔者的调查,能够接受这种模式的市民少之又少。
“以房养老”最先出现在上世纪的美国,是一种“以产权换现金”的金融产品,因资金流向与传统商品房抵押贷款相反,又被称为“反向抵押”。拥有房屋产权的老年人,把房屋产权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综合评估借款人的年龄、预计寿命、健康状况、房屋价值等因素后,一次性或每月每年支付给房主固定的钱,用于房主的养老,一直到房主去世,之后,金融机构可以对房屋进行处置来获得收益,同时还享有房屋的升值部分。
“以房养老”在国外取得过一定的成效,但之所以无法在国内获得大范围推广,从技术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老人对该模式的安全性存在质疑。从性质上说,这种房屋反向抵押模式并非政府行为,而是一种市场经济下的理财方式,金融机构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房屋反向抵押之后,产权人发生了变更,一旦未来发生不可预知的风险,老人很难承受;其次,存在变数的因素太多。首先是房屋的未来价值不可预知,过去,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房价只增不降,但是随着楼市进入深度调整期,价值增长的空间变小,贬值也存在可能性,如果房屋大幅度升值,老人以及家人从心理上不愿意接受,而如果房屋价值缩水,金融机构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因此,双方未来均存在违约的可能性。
而即便双方都能严格遵守契约,“以房养老”想要推行也困难重重,其中文化壁垒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父辈“买房置地”,留下家产,儿女来继承,是“天经地义”的传统,父辈的家产不仅仅是一笔财富,更是涵盖了“养老”与“继承”两个重要的家庭关系元素。多少年来,中国的家庭纠纷大都出在这两方面。而“以房养老”恰恰与这种传统文化相悖,父辈的家产不再传给子孙,避免了家产继承纠纷的同时,也割裂了双方的亲情关系,无论是老人还是子女,目前还都不能接受这种现实。
但是,作为政府养老之外的一种新型探索模式,“以房养老”确实增加了一条养老途径,对某些特定人群,比如失独家庭,鳏寡孤独的群体,都极有现实意义。
“以房养老”绝对不能代替社会养老保险,但对于这种符合时代发展与市场精神的积极探索,我们也不能简单的拒之门外。
作者 何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