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青岛的文化大年,
青岛成功当选 “东亚文化之都”,让我市的文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正在紧锣密鼓地举行的“五王”大赛,把文化建设的焦点投向了普通群众。
在这一年,文艺工作者笔耕不辍,创作了许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三有”作品,让青岛成为艺术精品的摇篮。其中,舞剧《红高粱》、广播剧《中国船长》、报告文学《国家记忆》等3部作品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占山东省获奖数量的一半;报告文学《中国民办教育调查》获鲁迅文学奖,木偶戏《农夫与蛇新传》获首届全国木偶大赛银奖;茂腔《支书张玉刚》等7部作品获第十一届省“文艺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17件作品在“泰山文艺奖”评选中获奖。全年获得省级以上重点文艺奖项120余项。
这一年,收获“红高粱精神”
“以前是逢演必赔,今年就不一样了。不仅演了,而且没赔;不但没赔,票房还有500万;不但有票房,还两次受邀请进京演出;不但进北京,还受邀去大连、成都做国内巡演,甚至还去了澳大利亚,演到了国外。这都是历史上没有过的,2014年,我们创造了历史。”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舞剧《红高粱》出品人、青岛演艺集团董事长、青岛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港深有感触,但与这些可以载入剧院乃至青岛文艺院团历史的成绩相比,他更感动的则是剧院演职员们团结一心的 “红高粱精神”。
从2014年1月4日进京赴国家大剧院演出,到2014年12月31日、2015年1月1日在聊城举行跨年演出,舞剧《红高粱》全年演出达40多场,国内巡演足迹遍及大连、成都、济南、潍坊、烟台、高密、聊城,国外远至澳大利亚,今年将赴俄罗斯演出,并有望登陆韩国。在逐步进入全球巡演节奏的同时,一个个奖项也接踵而至,继2013年荣获文华大奖之后,舞剧《红高粱》又获得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泰山文艺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奥林匹克艺术节展演奖……黄港表示,《红高粱》取得的成就,一方面证明了这部剧的艺术水准,另一方面也显现了剧院全体演职员齐心协力、无私奉献的精神。
“有了好的政策,有了好的体制,也就有了人的强大动力。前几天市里的《红高粱》文献展展出了很多珍贵的资料照片。站在那些照片前面,《红高粱》诞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就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在我眼前浮现,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黄港说,回望2014,他最想感谢的是全体工作人员、特别是舞者们付出的艰辛。他们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这部剧,才有了《红高粱》常演常新,永远呈献给观众第一场演出的状态!那些跳舞的孩子多是90后,青春短暂,留给他们的记忆是遍体鳞伤,但他们无怨无悔,扮男装饰演小豆官儿的女演员不但要剃发还得束胸,意外骨折后休养了60多天就返回了舞台;去北京演出时,一名群舞演员发高烧,都批准她休息、换演员了,可一开场,她毅然冲了上去,她知道,如果她不跳,整个群舞团队人员减少不说,站位、跑位都要随之改变,以前所有人的排练就等于废了;还有的演员刚生了孩子,没休几天假,接着回来工作……“我们把这种精神叫作‘红高粱精神’,这才是我们2014年收获的最大财富,要好好继承和发扬下去。”
这一年,重温“国家记忆”
对于青岛文联的专业作家铁流来说,2014年是他报告文学创作的丰收年。这一年里铁流与人民日报记者徐锦庚合作创作的两部长篇报告文学获奖,一部《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一部《中国民办教育调查》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除这两项国家大奖之外,《国家记忆》还获得了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中国民办教育调查》获得山东泰山文学奖,“朋友见到我都开玩笑说‘大满贯’、‘大丰收’,很难得。”
的确,一年两部长篇创作获得大奖,不仅在青岛轰动,在全国报告文学领域也不多见。新年伊始,回想这两部报告文学的成功,铁流最大的感触不是获奖的喜悦,而是创作中付出的艰辛劳动,“这两部作品反映的都是扎实的社会现实和矛盾,需要作家真正到一线去深入生活,采访到货真价实的创作素材,所以最大的劳动是采访。”铁流回忆,为了创作《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光搜集的背景资料就装了好几大纸箱子,整理文字材料几百万字。而这种体力上的劳累算不上什么,因为调查触碰到某些利益集团的幕后,铁流在采访过程还经常受到威协、恐吓、阻挠采访等,“危险的事情很多。”同样,《国家记忆》作为历史的真实还原,在收集整理素材上铁流甚至比《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做得还要细致,“历史的真相也许就埋藏在那些现在还生活在农村的革命历史老人心中,但这些上了年龄的老人往往因为语言的差异和岁月的久远,交流起来比较困难,有时一个星期都问不出点故事来,只好反反复复地采访。”有时只为了求证一点点的真实,铁流甚至不惜追寻着历史的脚步,深入广袤的东三省深挖第一手资料,“报告文学创作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牺牲的职业,有着很多的风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尽管 “作家创作只是对自己的作品穷尽心思,获奖是身外之事”,但2014年给了铁流足够的惊喜,只是面对这双重的荣誉,作家表现出了他的淡定,“获奖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荣誉成为过去,重要的是现在要以平常心来对待生活和接下来的创作,一个作家不可能老躺在奖项上,更重要的是向前看,报告文学始终是行走在采访、体验生活的路上的。”铁流甚至把报告文学作家比喻成 “老牛”,他说一头老牛只有勤奋,才能吃到草。
停不下来的铁流在规划自己的新年时表示,2014年的成功反倒让他沉静下来反观到自己的不足,所以2015年除了几个短篇报告文学创作外,他将会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充电,读诗歌、历史、哲学、古典文学等,“其实我只有初中毕业,参军以后才考上的解放军艺术学院,深感自己的知识残缺,今年主要就是恶补过去的不足。”
这条“船”,让中国梦走向世界
以郭川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为蓝本的广播剧《中国船长》获得2014年“五个一工程”奖。回望这条“船”从酝酿到出海乘风破浪的过程,编剧栾春妮坦言,最难的不是自己在写剧本前出了一场车祸,导致无法双手打字,“而是我对帆船和航海一窍不通,因为我晕船,根本下不了海。”但郭川的壮举极大鼓舞、震撼了她,“郭川精神”还没有被给予足够的认识,“我认为这是继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华民族在海洋文明史上最了不起的壮举之一。”
栾春妮表示,获奖之后自己很是感慨,因为确实不容易,特别是飞来横祸导致右手骨折,第一稿剧本是用左手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但现在想想,那都是技术问题。真正的难题是我对体育不感兴趣,对帆船、对航海的了解基本为零,而这个作品几乎都是在船上发生的。那么问题来了,什么球帆、大前帆、水力发电机、雷达、自动舵、航速,对我来说一片空白,包括在帆船上应该是什么感觉,什么状态,只能去揣摩。所以,当时我动笔写第一段,写了两天。”有太多的“帆船专业术语”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在海上形容风力多么大,是用节而不是级表示的,“30节以上大风是多大?不明白。有人说百度啊。可是百度只有对节的解释,没有换算公式,能算出时速、秒速,但还是不知道是几级。找了好多人都搞不明白,当时郭川在国外联系不上,后来所幸找到了郭川的一个朋友,他懂,30节,8级以上大风。然后就是一通帆船和航海常识的恶补,帆船结构、船上有几面帆、每个帆的作用等等。还有时差问题。剧中有两条线,一条是郭川在海上的航海日志,一条是郭川妻子在家里的日记,郭川航行了130多天,要经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海上地理坐标不停变化,两个人的日期和时间要精确计算,好在先生的地理很棒,两个人趴在桌子上将郭川在海上的所有日期捋顺了一遍,最终搞定。”
“这些东西看起来都是小问题,但对于广播剧评审来讲,任何一个小差错都是硬伤。只要有一处硬伤,就不可能获得‘五个一’,而且会让内行看笑话。”栾春妮举例说,曾经请专家为剧本提过建议,有一段是郭川在环球航行途中大前帆折断,专家建议改成 “郭川把它修好了继续用”,“根据我对帆船知识掌握的判断,这是不可能的。后来几经周折找到郭川证实,大前帆一旦断了,就是断了,不可能在航行途中修复接着用。” (记者 许城贵 章芳)